第331章 半生起落,换诗中几许。满腹风云何足道,不过纸间贪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建安十六年冬,阳平关外朔风怒号。

    曹操闻报刘备亲至,遂披挂整齐,点齐本部精兵出关列阵。

    但见玄德金盔锦袍,左右关张拱卫,乃朗声问道:

    “玄德为何无故犯我疆界?兴此无名之师?”

    刘备应声回道:

    “吾奉诏讨贼,为国家收回蜀地,何谓我师出无名?”

    话落,刘备抬手取出一封诏书。

    正是天子诏,诏令刘备征讨曹操。

    如今朝廷已完全为刘备所掌控,想拟下一道天子诏书并非难事。

    曹操乃扬鞭喝骂道:

    “此乃矫诏乱命也!绝非天子诏!”

    刘备亦骂道:

    “天子亲笔手书,何谓之为矫诏?”

    “……罢,我且不与汝多做口舌之争也。”

    说着,扭头冲身后喊道,“封儿何在!”

    话音未落,刘备阵中突出一员小将,金甲红袍,挺枪喝道:

    “曹贼安敢辱我父王!”

    正是义子刘封。

    曹操未及反应,刘封已率十余名骁骑冲杀而来。

    魏军急接阵御之,被刘封杀闯进去,左右驰突。

    砍死两名小校,奔回阵中。

    齐军见状,立时高声呐喊:

    “将军威武!将军威武!”

    鼓手将牛皮鼓敲得震天响,声彻整座山谷。

    刘备大喜,冲曹操笑道:

    “孟德,吾儿勇否!?”

    曹操顿时脸色铁青,适才无有防备,未曾想到刘封会突然杀来。

    驰突了一阵,又马上退回。

    虽然确实有胆识,但毕竟是占了魏军的一个便宜。

    念及此,曹操不禁有些恼羞成怒,喝斥道:

    “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汝公乎!”

    “待孤唤吾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

    刘封大怒,挺枪骤马再次杀奔而来,直取曹操。

    曹操这次有了准备,不慌不忙,回首唤道:“子文何在?”

    曹军阵中忽闻一声暴喝:“

    “孩儿在此!”

    只见一面如重枣的骁将跃马而出,金须倒竖似钢针。

    手中沥泉枪寒光凛冽,座下乌骓马嘶鸣如雷。

    正是曹操之子曹彰,字子文。

    此子颇有勇力,少善骑射;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

    曹操曾尝不止一次劝他说:

    “汝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何足贵乎?”

    曹彰回道:

    “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

    “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曹操又问诸子之志向。

    曹彰答说:“好为将。”

    曹操又问:“为将何如?”

    曹彰答曰:

    “为将者,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

    “赏必行,罚必信。”

    曹操闻之大笑,故每战到一处,便将曹彰带在身边。

    曹彰出马,迎上刘封,正是一番好斗。

    曹操笑谓刘备道:

    “此吾子也,玄德何不令汝子一同出战?”

    言外之意,只是讽刺刘备派了假儿子上战场。

    真儿子不如他曹操的优秀。

    刘备闻言大怒,驱兵掩杀过去。

    曹操退却,忽听得四下一声号响。

    左右两侧,各杀出一军。

    分别是马超和吴兰。

    马超士卒,在并州蓄锐日久,此前长安一战,不过小试牛刀。

    今日正是大显神威之时,一经入场,便耀武扬威,势不可当。

    两军混战厮杀一场,曹兵抵敌不住,败走。

    乱军中,曹彰正遇吴兰,两个交锋。

    不数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

    曹操收兵退回阳平关。

    刘备虽然首战旗开得胜,却因折了吴兰心情郁闷,下令先收敛其尸骨再行进军。

    阳平关内,沉重的城门在曹操身后轰然关闭。

    他摘下头盔,花白的鬓角已被汗水浸透。

    “好个大耳贼!”

    曹操喘着粗气,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城墙垛口。

    “当年在陈国煮酒论英雄时,倒是我小觑了他。”

    当年曹操将自己与刘备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认为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人而已。

    如今看来,两人的差距是越来越远了。

    程昱递上汗巾,低声道:

    “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今齐人又得马超并凉铁骑,实难力敌。”

    此战也是双方的试探之战。

    大抵就是看看在正面战场上,双方的硬实力如何。

    事实证明,正面硬拼,魏军还是干不赢齐军。

    尽管这支齐军内部已经生出了一些问题。

    但除非这些问题突然全部爆发且激化,否则魏军很难从齐军身上讨得便宜。

    曹操猛地转身,“仲德可有良策?”

    程昱指向沙盘南侧:

    “阳平关以南三十里,有一定军山。”

    他手指沿着沔水方向划动,“若据此处,可断刘备粮道。”

    “刘备远来辛苦,必率军来抢定军山。”

    “届时可凭借山势之险,与刘备鏖斗。”

    曹操颔首,同意了程昱抢占定军山的计划。

    又商议由谁去守定军山。

    不想曹操却道,“孤亲往可也。”

    此言一出,众将哗然。

    夏侯惇独目圆睁:

    “魏公亲去太过凶险,还是另遣良将去往为善。”

    曹操却摇了摇头,拒绝道:

    “正因其险,非孤亲往不可!”

    李世民曾评价曹操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二凤的意思就是觉得他在打仗方面跟曹操一样是一把好手,但要论玩政治,我远比你在行。

    能得到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认可,曹操的军事水平肯定是汉末顶尖的。

    身为主帅的他,此刻却选择亲身犯险,不是脑残劲犯了。

    而是知道,眼下正是要命的时候,不拼不行!

    因为他是弱者,正面会战打不过刘备。

    他只能利用刘备粮草给养跟不上的缺点,跟他在这方面死磕。

    弱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永远没有选择。

    他只能赌,赌刘备不敢放下一切来跟自己拼。

    刘备输了,只是退出汉中而已。

    曹操输了,那就是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曹操根本没得选。

    他不剑走偏锋,根本就赢不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便定军山是用来拼命的,为何曹操一定要亲自去。

    派夏侯惇、曹仁这种心腹爱将去就不行吗?

    这就显示曹操魅力和脑子的时候了。

    因为他要干的事,是属于成就赢了,不成就必死。

    属于关键时刻的一锤子买卖。

    拱卫定军山的任务太艰巨太危险,派别人很容易就虚了。

    一旦中途打了退堂鼓,就彻底无力回天了。

    不是他曹操亲自带队,根本没人能接下这项承接魏国国运的任务。

    于是,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守阳平关。

    他自己则带上魏国最精锐的一万部曲,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安营扎寨。

    暮色沉沉,刘备大营内烛火摇曳。

    刘备正对着吴兰的尸身默立,这位跟随他多年的将领胸前还插着曹彰的断刃。

    关羽轻轻将手搭在兄长肩上,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安慰他。

    “报——!”

    斥候踉跄闯入,“曹贼亲率精兵占了定军山!”

    刘备猛地转身,案上烛台被袖风扫落在地。

    “好个曹阿瞒!杀我爱将,还敢出关寻衅!”

    他一把绰起佩剑,喝道:

    “传令,击鼓聚将!”

    中军大帐内,众将争执不下。

    张飞拍案而起:

    “大哥!让俺去砍了那曹贼狗头!”

    马超亦道:

    “末将亦愿为齐王分忧。”

    就在二将争先之时,简雍提醒刘备,莫忘了此次进军的战略目标。

    刘备顿如醍醐灌顶,方想起还得去武都迁民。

    那里居住了大量的氐人,不能让他们倒向曹操。

    于是对马超、张飞二将吩咐道:

    “两位可去往武都,迁氐民入关中,不可使之倒向曹操。”

    二将闻言,只得从命。

    刘备则自统大军,来攻定军山。

    十二月初,冬。

    定军山上朔风怒号,曹操登高远眺。

    见山下“刘”字大旗如林,数万齐军已将山围得铁桶相似。

    “刘备到底是亲自来了!”

    曹操眉头紧锁,被刘备欺负了大半辈子,屡战屡败。

    今日李翊不在,也该他二人堂堂正正决一次胜负了。

    “传令——”

    “命弓弩手上崖,滚木礌石备齐!”

    “喏!”

    魏军开始进行防御部署,迎接齐军的到来。

    山下的齐军大帐,刘备也开始筹备攻山事宜。

    左右将士苦劝:

    “大王,如今魏军居高临下,占据地利。”

    “如若强攻,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也。”

    “不如暂时将定军山围住,别思夺山对策。”

    定军山靠着沔水,要封锁住山上补给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强攻下山头。

    但是强攻又注定会吃高度的亏,属于进退两难的局面。

    现在众将能想到的好办法,就是等张飞、马超在武都打开局面。

    迫使曹魏战略转移,然后趁机使曹操放弃定军山。

    但二人方去,期间刘备不能什么都不做。

    并且,他也不相信,只有区区一万人的曹操,能挡得住他齐国五万大军的攻势。

    即便其有山头优势。

    “曹阿瞒见寡人,向来望风而逃。”

    “今自困绝地,实乃天赐良机!”

    “公等何以怯战者为?”

    刘备斥责众人不敢夺山的念头。

    曹操如今自己把自己困在山巅上,不是引颈就戮又是什么?

    刘备又以剑指山巅,朗声说道:

    “此役若得生擒曹操,汉中唾手可得!”

    “公等皆是随寡人征战多年的军中宿将,何以面对一个小小的定军山头,而不敢应战耶?”

    张南、冯习二将谏曰:

    “王上,将士们自河南、关中征战以来,已是十分疲敝。”

    “蜀道又难走,行至这里未得几日休整。”

    “如今又要强攻定军山头,只恐不易取。”

    刘备拍案而起,说道:

    “正因寡人知将士疲敝,才想早日结束战争。”

    “若拖延日久,岂非使将士们更加辛苦?”

    “可传寡人军令,只要攻下汉中。”

    “寡人立马收兵,让将士们回家,与亲人团聚。”

    这……

    张南、冯习对视一眼。

    “去啊!”

    “喏。”

    二将应声而退。

    简雍缓步走至刘备身旁,说道:

    “王上,如今丞相不在此地,是否将前线军报另书副本。”

    “然后发往雒阳,教丞相参之?”

    刘备挥了挥手,说道:

    “此去雒阳,往返少说两旬,军情不能第一时间相通。”

    “况丞相正在抚定河南,本就日理万机,又何必使其劳心于汉中战事?”

    “须知,这大齐天下,乃是寡人与李相共谋,乃得有今日。”

    “起兵至今,历经大小数十战役。”

    “曹操更是从未胜过寡人,寡人今日要强取定军山,其奈我何?”

    “莫非寡人不知兵?”

    简雍一时默认,他心里清楚,此时骄傲冲昏了刘备的头脑。

    站在刘备视角,他面对曹操的确是百战百胜,未尝一败。

    可简雍作为刘备发小,一直跟随则刘备的他,却清楚地记得——

    初平二年时,刘备赶来徐州刚在郯县曹操击败。

    也就是在那时,刘备于乱军中找到了自己的张良、萧何、韩信三合一。

    不过想想也对,

    郯县之败,于刘备的军旅生涯中不过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污点。

    后面的刘备在李翊的辅佐下,不知道打了多少漂亮的胜仗。

    又怎可能会记得一场微不足道的郯县之败呢?

    在刘备的坚持下,齐军开始强攻定军山。

    三通鼓罢,刘备亲自指挥士兵,攀崖攻山。

    山上箭雨倾泻,先锋军死伤枕藉。

    滚木轰鸣,数十士卒应声坠崖。

    齐军的先头部队,很快被曹军击退。

    见曹操挡住了自己的第一波攻势,刘备不禁大怒。

    “竖子阿瞒,安敢杀吾军人!”

    于是不顾劝阻,亲执盾牌,踏尸而进。

    众将士只得奋勇向前,护在刘备左右前进。

    山腰处,曹操玄甲已染血。

    亲兵急报:

    “魏公!西侧有敌突破!”

    “慌什么!”

    曹操一剑劈断眼前箭杆,“待敌至百步时再报!”

    说着,曹操继续率军抵抗正前方的齐军。

    须臾,亲兵来报:

    “魏公,敌至百步矣!”

    曹操大怒,“敌至近前乃白我!”

    俄顷,只见曹彰血染征袍,报道:

    “父帅,刘备亲自率军,已破二道寨栅!”

    曹操乃上前观之,抚剑道:

    “刘玄德欺吾兵少耶?”

    即令曹彰率虎豹骑居左,高祚领弓弩手据右,自统中军压阵。

    与此同时,张南正率军攀崖,藤牌方举,忽闻破空之声。

    高祚在崖上喝令:”放箭!”

    一时间,羽箭如飞蝗蔽日。

    滚木礌石,不计其数,轰然坠下。

    张南大呼:

    “进则生,退则死!”

    言罢,亲执盾牌而上,连破三重鹿角。

    忽见一将金盔黄须,挺戟杀来,正是曹彰。

    曹彰大喝:

    “鼠辈受死!”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