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新的一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叶熙明高兴的走进陈光良的办公室,说道:“老板,最近很多海外的老客户,以及本港的老客户,纷纷将资金重新存入我们的平安银行,我们的存款已经突破1000万了。按照这样的情况,明年存款突破2000万非常轻松。”

    陈光良脸上也是一喜,他知道平安银行现在根本不缺资金的渠道,而是缺存款。

    “老客户居多?”

    “是的,很多老客户都是大客户。大家也很是相信我们的实力,毕竟战前我们的所作所为,再加上香港平安银行将资产转移至美国,这些消息都足以让大家相信我们的实力。”

    陈光良点点头,开银行最重要的是信誉——他们平安银行没有让客户损失,便是最大的信誉,毕竟战争来临时,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控制的。

    1945年内率先复业的华商银行及华夏官办银行计有:中G银行、交通银行、华侨银行、平安银行、东亚银行、沪市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永安银行、国民商业银行、康年银行、中G国货银行、汕头商业银行、广东银行等十数家。平安银行于9月12日复业,即在日本投降后一个月不到重新开张。平安银行很快与海外的代理人及客户重新建立联系,使存款迅速增加。

    陈光良随即说道:“平安银行除了对工业给与支持外,亦可以选择储备黄金现货,这一方面,你们要根据存款的数量,来制定合理的分配。如果考虑到黄金现货储备,存贷比90%都是毫无问题的。”

    不仅仅是有黄金储备,而且还有陈氏家族的资金支持。本身,平安银行还在美国拥有1020万美金的资产。

    “好的,我们认真研究一下。”

    对工业给予支持,是因为陈光良知道香港的工厂将取代沪市的地位。当然也不是什么工厂都给予支持的,具体也是要考察的,但整体的支持力度,肯定是其他银行没有的。

    而在对工业的支持中,仅新丰纺织(香港)就借了220万港币(购荃湾地皮)、维他奶也借80万,其余都还有一些熟悉的工厂,例如天厨等。

    陈光良警告道:“另外,尽力不要持有法币!”

    叶熙明毫不犹豫的说道:“嗯,这方面我们很注意,仅在外汇兑换时,手中有一些法币,但很快又兑换出去。”

    说实话,不持有法币,这一点说出去,很多人恐怕会觉得有些可笑。

    因为:在外汇市场, 9月港币恢复使用初期,由于香港缺乏法币,港币与法币的比值约为 1港元兑 50元至 60元法币,法币的比值比内地的汇价要高出 1倍以上。

    与此同时,在这一期的法币,也确实‘稳定’下来,毕竟战胜国的信誉,以及美国的支持等因素。

    但只有陈光良知道,国内经济已经在崩溃,法币马上就要一泻千里了。

    “对了,老板,我们已经成为金业贸易场的理事会员。”

    “好,这一步很关键。”

    前世,恒生银行一度掌握了金业贸易场,但这一世,平安银行可不想粤籍赢得那么轻松。

    陈光良现在要做的是,储备大量的黄金现货,后面再高价套现,他是玩现货的。

    环球航运目前一共就两艘船,一艘5000吨、一艘3200多吨,当初一共花了30万美金(4万英镑+3.2万英镑)。

    其中5000吨的船注册在沪市,目前不定期行驶南北航线——营口、青岛、沪市,将北方的大豆、药材、粮食等,大量运输至沪市;而将沪市的生活用品、工业用品,又运到北方。

    虽然这艘船是不定期航行,业务却蒸蒸日上,也比较赚钱。

    另外一艘3200吨的船,从开通香港、广州、厦门、沪市的航线,业务同样也做的很好。

    与此同时。

    环球航运也在继续搜寻合适的船只,打算购买。

    陈光良的理由是:

    第一,美国的战争物资处理,一时半会指望不上,自由轮预计也要1946年后,才有希望买到;

    第二,这几年,华夏沿海城市之间物资交易需求大,以及欧美急着对华贸易,都让航运业务有机可乘。

    第三,陈光良笃定世界将迎来一波‘物价大战’,航运资产一定也是如此。

    “老板,怡和有艘船,是1903年的老船,载货2700吨,船龄都42年了。但我们去看了下,预计再使用五年的问题不大,只是怡和学聪明了,开价2.3万英镑,一分不肯少。”

    陈光良听闻这个价格,也是愕然,看来船价已经开始涨了。

    他不由得期待美国的自由轮,吃水量万吨,可载货物7000吨,使用寿命20年没有问题;但目前的估价,也就50~55万美金。

    见陈光良犹豫,赵铁毅马上说道:“老板,现在沪市多少航运公司没有船,杜月笙他们想搞船也是找不到船,大家眼热运输业。所以这艘船,一年时间回本都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开辟香港至西南的航线,广西的滑石矿、越南的粮食、香港的工业品等,这些都是最好的贸易和运输机会。”

    看得出来,这个属下很有信心。

    毕竟大家在这条航线上,也差不多经营十多年了。环球航运在每个港口的当地,都有代理商和人脉,业务上手非常的快。

    陈光良也反应过来,这艘船虽然烂,但要知道——这几年有船就是有一切;就好比前世国民政府撤退台岛时,当时一艘3000吨船的租金是7000美金一个月,就是那艘最大海难的‘太平轮’。

    “行,既然大家去看过船,我们又有业务,买下也行。另外,这艘船让有兴趣入股的伙计,都可以参加,钱我先垫着,一边买,一边招股。”

    赵铁毅一听,顿时心里很高兴,他这些年存款不少。

    “那招股多少合适?”

    “给我留51%就行,剩下都是你们的。而且,如果有职员没有钱,但能有偿还的能力,都可以向我借。具体的话,你们看着组织吧,总之争取都能赚点。”

    “好的,谢谢老板”

    环球航运将每一艘船都视为一家子公司,财务单独核算,所以将来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但做航运毕竟是重资产,后期发展起来,员工能持有多少呢!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1946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