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不紧张害怕是不可能的。

    而且,母亲口中所说的长公子尊贵仪态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长平一战,秦军大败赵军,秦将白起连斩首带坑杀,夺去了四十五万赵人性命,只放了二百四十个幼而未壮者回赵国报信。

    经此一役,赵国失去了足足一代青壮,元气大伤,秦赵之间遂为血仇。

    就连秦国商人途径赵国都会被城门吏加倍盘剥,逆旅里售卖的饭食酒水也尽皆质次价高,更不用说他这个身体里流着秦人血的王孙了。

    若非他母亲家为邯郸豪族,颇有点势力人望,能够稍稍庇护于他与母亲。赵国也慑于秦国强大实力,不敢过分逼迫他,他根本就活不到回归秦国。

    自小生活困窘,有时连吃饱饭都成问题,致使他把所有智慧精力都用在了如何生存上,根本就没心思,更没机会去系统性地学习所谓的贵族礼仪。

    仅有的一些认知还是在归国途中看着护送队伍中的官吏言谈举止而形成的。

    但那些偷偷学来的礼仪,用到现在这个场合会不会失礼,反让人看轻于他?

    毕竟他如今目所能及处每一个人的衣着打扮都比护送队伍中的官吏要好。

    当今之世,阶级分明。黔首、士人、卿大夫、诸侯都各有属于自己的礼仪,非特殊情况是不可逾越的。

    信陵君等公子之所以能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他们能以贵族之尊,礼下于黔首庶人,并信任这些非贵族者的智慧谋略。

    好在嬴政反应过人,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瞬间就做出了什么都不做,以不变应万变的决定。

    这是他在赵国是学到的生存技能,或言之经验教训之一:问那么多做什么,贵人行事自有贵人的道理。

    只要身处上位,那么自会有人粘上去将其一切不合理的行为说成合理,哪怕做出的行为愚蠢到无以复加。

    而现在,他成为了无论怎么做都有理的贵人。

    嬴政也迅速对自己做出行为后获得的反馈做出了分析判断。

    结论是他的这个做法既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在见到他不言不语后,原本就表现急切的阳原君家宰更加急切,一叠声的问他是不是因为旅途劳顿饿了渴了,不仅让人去呈上早已准备好的饭食,甚至要打发人去请医者为他诊脉。

    看来他的祖父孝文王改元三天即崩,华阳夫人从王后变太后,对阳泉君这个本身无有实才,只知道依仗姐姐享受富贵的人冲击很大啊。

    阳泉君对他的殷勤讨好,是为了延续富贵。其人属于虽然不能拿来办实事,但却可以轻易唤来壮声势的氛围组。

    至于说不对,则是因为嬴政看到了吕不韦家宰眼中对他的打量进一步加深。

    嬴政很讨厌这种眼神。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每见到一次这样的眼神,就意味着他要挨上一顿毒打了。

    那些轻蔑地骂他为秦狗,没人要的杂种的赵国公族子弟们,总是三五成群将他堵在僻静的小巷中。

    然后用这种打量的目光将他扫一遍,用以判断等会儿好对他哪个地方动手才能既让他疼,还能不造成明显痕迹,防着他告到赵国公族长辈那里去引来惩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