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风起时谁在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那个镌刻于废弃驿站墙壁上的半字,如同一道未竟的战书,在风中沉默。

    林风的身影早已融入远山,他走得并不快,每一步都像在丈量这片土地的脉搏。

    他没有回头,却能清晰“看”到那支由精锐组成的监察铁骑如何卷起漫天尘土,如一头被激怒的凶兽,直扑东岭而去。

    他故意留下的痕迹,就像洒在陷阱里的诱饵,精准地引着猎人走向一个虚无的靶子。

    三日后,崖顶的风凛冽如刀。

    林风藏身于巨岩之后,俯瞰着山坳里那座简陋的无名学堂。

    铁蹄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最终在学堂之外戛然而止。

    肃杀之气瞬间凝固了空气,连鸟鸣都消失了。

    然而,预想中的冲撞与杀戮并未发生,学堂里空无一人。

    铁骑的首领勒住战马,

    林风的目光越过那些身披铁甲的骑士,望向学堂后方通往密林的小径。

    在那里,一群衣衫朴素的村民正护送着几十个孩子,悄无声息地向深山撤离。

    孩子们的脸上没有惊慌,只有一种被嘱咐过的安静。

    他们是未来的种子,而此刻,这片土地上最淳朴的人们,正用自己的身躯为这些种子筑起第一道屏障。

    林风的嘴唇无声地翕动着,像是在对那些远去的背影诉说:“你们不必知道我为何出现,只要知道你们值得被守护。”他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一个引开猎狗的斥候,一个确保火种不灭的过客。

    直到最后一骑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上,确认他们不会再折返,林风才从崖顶悄然滑下。

    他没有去追赶那些孩子和村民,只是独自回到了那座空荡荡的学堂。

    月光洒在简陋的课桌上,仿佛还能看到孩子们留下的墨迹。

    他走到学堂的奠基石旁,从怀中取出一截断裂的枪柄,那曾是他赖以成名的兵器,如今只剩下残破的木身。

    他徒手挖开泥土,将这最后的过去深深埋入学堂的地基之下。

    从今往后,守护这里的不再是锋利的武器,而是知识与希望。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七处高地上,柳如烟正闭目静坐。

    她身边环绕着数十名同样闭着眼睛的盲童,他们是她从各地寻来的“耳朵”。

    柳如烟没有教授他们任何繁复的技法或内力心法,她只教他们一件事——倾听。

    倾听风吹过山岗的声音,倾听雨滴落在叶片上的节奏,倾听飞虫振翅与空气的摩擦,倾听自己和同伴心跳之间的微妙间隙。

    起初,孩子们听到的只是嘈杂。

    但渐渐地,他们学会了从这片嘈杂中分辨出秩序,从秩序中捕捉到情感。

    世界在他们心中,由无数种声音构建成一幅比眼睛看到的更真实、更生动的画卷。

    这夜,月色如水。

    七处高地之上,阵中的八名孩童毫无征兆地同时睁开了他们那双看不见东西的眼睛,空洞的眼眶却仿佛映照着某个遥远的场景。

    “有人在跑。”一个孩子轻声说,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他受了很重的伤,血的味道……顺着风飘过来了。”另一个孩子补充道,他的鼻翼微微翕动。

    “但他笑了。”第三个孩子的声音很轻,却异常笃定,“我听到了他心跳里的笑声,像是卸下了一副很重很重的担子。”

    柳如烟缓缓睁开眼,唇边泛起一抹欣慰的微笑。

    她知道,孩子们“听”到的,是某个在旧世界里挣扎了太久的人,终于在奔向自由的途中找到了解脱。

    无论是谁,那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种解脱的声音,被世界听见了。

    “那是他终于放下了。”她轻声对孩子们说。

    她拿起身边那本厚厚的《去锚录》,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用娟秀的字迹写下了对此法的命名——“听世”。

    并在末尾添上了一句注脚:“当世界不再依赖眼睛,真相才真正睁开。”

    而在帝都,楚瑶的政令如春风般吹遍了每一个角落。

    她宣布,将每年的春分之日,定为“无声节”。

    这一天,天下之人,不分贵贱,不论男女,皆可放下身份、职责与规矩的束缚,去做一件长久以来想做却不敢做、纯粹为自己而非为任何规训的事。

    政令一出,朝野哗然。

    有官员当庭质问:“陛下,如此行事,岂不乱了纲常伦理,致使天下大乱?”

    楚瑶端坐于高台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阶下众人,她的声音清冷而有力:“若纲常是让人舍弃自我、活成木偶的枷锁,那这纲常,不要也罢。我倒想看看,当人人都敢为自己活一次时,这天下是会崩坏,还是会新生。若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