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国之栋梁,我要为你请功【求订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大家正常试验就行,你们为了国产隐身战斗机的研发都辛苦了,这次我是刚好路过锦城,知道咱们的战机要进行新一轮风洞验证,就临时更改行程过来看看。”

    “希望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工作。”

    身穿深蓝灰色常服的空军指挥马晓鹏,脸上堆着笑容分别同杨威和李何伟等人握手。

    身处风洞实验基地,丝毫没有什么架子,甚至反倒担心自己会影响科研人员的工作。

    “请指挥放心。”

    “今天的风洞试验我们操作过很多次,不会有问题。”

    作为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总设计师的杨威,松开手的同时急忙回应。

    旁边李何伟也没沉默。

    紧跟在后面接过话茬开口附和。

    “是的。”

    “我们安心等待实验结果就行。”说完便引领着马晓鹏朝旁边系统控制室走去。

    期间他回头看了眼跟在后面的徐铭,本想为马晓鹏详细介绍一下,但最终还是把话给暂时咽了回去,准备等实验结束后再提。

    徐铭把几人交流打招呼的画面看在眼里,不过始终保持着沉默并未开口。

    毕竟以他现在燕大博士生的身份,还不足以让空军方面的指挥重视,何况连邢晖和许宇凡两位研究院,都没找到机会上前与之握手。

    主要眼下工作重心还是在风洞实验上,大家都已处在各自的位置上面。

    这时杨威也不再耽搁时间。

    伴随指令下达,对原型机的风洞实验,正式开始。

    透过可视化区域,能清楚看到风洞中的,经过封闭缩小的原型机模型。

    其机头呈尖锐的菱形截面,两侧是钻石型设计的带边条翼座舱罩,机身采用翼身融合方案,能够做到平滑的连接机翼和机身。

    消除传统机身连接方式形成的强反射角。

    特别是采用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并巧妙设计成S形弯曲。

    完美遮挡发动机压气机的叶片。

    另外全动鸭翼与边条翼的隐身处理,更是一大亮点。

    徐铭虽未系统性学习工程流体力学专业,但依靠物理相关的力学知识,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当下国产隐身战斗机最适合的气动布局方案。

    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原型机模型,虽一句话不说却难掩心潮澎湃。

    而和他有着同样情形的,则无疑是马指挥。

    可能因为特殊身份,他比任何人都迫切想要看到眼前的等比缩小模型,有天能真正飞翔在天空上。

    成为维护空中安全的一柄利剑。

    或许是自己在脑海中脑补出战机翱翔的画面,其一双目光根本移不开。

    “启动风洞。”

    很快亚洲最大的2.4米连续跨音速风洞,正式开始运行模拟战机飞行,同时测试过程中还会有烟流油流,等可视化技术观察气流分离和涡流生成。

    风洞试验主要是在不同速度下不同攻角下,测量气动性特性验证操作稳定性。

    但随着速度提升,机体表面温度增高,便到了对隐身涂层设计方案进行考验的时候。

    需保证其雷达反射截面趋于稳定,始终处在设计指标范围内才行。

    否则在隐身性能上存在缺陷,哪里还能称作是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根本起不到震慑宵小的作用。

    上次的实验过程中,正是因为机身温度升高后,雷达反射截面RCS急剧增大才宣告失败。

    以至于后面才有了李何伟院长,决定借助相场模型预测颗粒粗化动力学过程,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新的且可行的涂层设计方案。

    于是就在机身温度逐渐攀升时,李何伟和邢晖等人不由得暗自攥紧拳头,无论动作表现还是神情,都丝毫不掩饰此刻内心的紧张情绪。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的态度就只有一个。

    那便是取得成功。

    不然若再次失败的话,势必会对很多人带来打击。

    严重影响隐身战斗机的研发进度。

    要知道如果相场模型失败,那么研究院这边,就需要重新采取传统的试错实验。

    通过不断试错,最终确定出可行的涂层设计方案。

    这其中需要花费的经费,以及周期时间,都将会是个难以接受的数字。

    “实验目标速度已达1.8马赫,机身表面温度已经升高至380℃。”

    “保持速度确定雷达反射截面数值。”

    杨威全程负责下达指令,尽管表面上难以看到明显的表情变化,内心紧张程度却不输其他人,无比希望此次涂层设计方案可以过关。

    “可一定要通过。”李何伟握着拳头暗自低喃。

    林伟同样如此面色潮红。

    反倒是徐铭在深吸一口气后,对新的涂层设计方案充斥着信心。

    不知过去多长时间,原本沉寂许久的控制室,终于响起操作人员的播报。

    “雷达散射截面数值稳定。”

    尽管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让现场所有松口气,仿佛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李何伟脸上更是立刻堆出笑容。

    在相同的机身温度下,雷达散射截面数值稳定,没有再出现之前那次极具增大的状况,这说明他们的新涂层设计方案是有效果的,更是间接证明了电磁耦合相场模型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致使邢晖和许宇凡这两位研究院的研究员,听到这个结果立马扭头朝徐铭望去。

    眼中充满不可思议之色。

    瞳孔像是地震。

    当初他们还颇为担忧,害怕采用新型的相场模型方法来反向优化设计方案,只不过是白白做无用功,去浪费当下最为重要的时间。

    特别徐铭还只用了大半个月,便构建出新的模型。

    确实让人很难彻底安心。

    但万万没想到,相场模型在徐铭手中,再次发挥出惊人效果创造出奇迹。

    至于旁边林伟,眼中则只有狂热和敬佩。

    他身为和徐铭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人,对徐铭可以说是非常了解。

    当初也正是出于对徐铭的信任,认为对方总能在面对不可能的事上创造奇迹,给大家带来意外惊喜,才向院长提及徐铭改造相场模型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无比正确。

    杨威在风洞实验没有彻底结束前,神情则依旧保持着严肃模样。

    他并未被沉浸在这个好消息上,而是继续下达指令。

    进一步验证原型机模型上的涂层设计方案。

    通过降低或提升机身表面的温度,持续追踪雷达反射截面的数值大小。

    就这样。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实验阶段性结束,很快详细报告也出现在杨威手中。

    垂下目光打量一眼后,走过去递给面前的李何伟。

    脸上终于现出笑容的同时主动搭话。

    “李院长。”

    “我代表锦城飞机设计研究所,对你们在隐身涂层设计上的贡献表示感谢。”

    “你们拿出的涂层新设计方案,使得机身表面在各种温度下都保证了,雷达反射截面数值处在正常范围。”

    “完全满足我们的设计指标。”

    早就快按耐不住内心喜悦的李何伟,接过报告认真查看完嘴角顿时上扬。

    立刻接话道:

    “杨工讲的这是哪里话,这些都是我们航空材料研究院应该做的事情。”

    话音前脚刚落,下秒便想到什么,随手把报告递给旁边的邢晖,大步来到徐铭身旁将其给拽到人群中间。

    “此次新的涂层设计方案,之所以能这么快完成并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可全靠小徐构建的相场模型,依靠此模型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只需要几个小时便能得到准确的颗粒粗化过程。”

    “极大节省了传统实验试错的成本,以及研发周期。”

    “目前航发集团已经将相场模型,用于发动机高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