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病毒(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似乎原本就是个高规格的试验室,如今还有各种设备仪器不断被邦联送进来,说是军事基地,其实已经和试验中心差不多了。

    于是桐生也不用人吩咐,熟练的开始他的日常。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是啥玩意,就当作是病毒处理呗,取样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Ct值判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生长曲线、电镜照片等原始资料,所有实验数据即时录入实验室的云端系统,定期汇报自己负责的病毒稳定性实验结果……

    嗯……不过你还别说,和丝状病毒还真有点像呢……

    虽然现在大部分研究人员其实冲着核辐射的方向调查去的,但由于桐生本人的专业经验,他觉得这还真有可能是一种丝状病毒。

    丝状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反链RNA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顾名思义,病毒的外形呈丝状,或具分支多形态,或U形,6形,或圆形,表面有瘤状突起的形状,散布在脂质双层膜中。

    丝状病毒通过表面糖蛋白直接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和功能紊乱。内皮细胞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引发组织水肿和低血压。

    病毒感染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同时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引发广泛性出血。

    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免疫过度反应及多器官衰竭等多重机制导致出血。这些过程相互关联,最终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症状和高病死率。

    这些病状确实都和目前基地中出现的情况很类似,只不过基地里发病血崩的速度程度,实在过于夸张,人体简直和气球一样被一扎就破了。

    而且最关键的还不仅仅是病状,是病毒本身。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摄的病毒-细胞共定位图像,桐生从收集到的残留样本中,也发现了残留的病毒样本,只不过已经不是‘丝’状了,是‘字’状。

    是的,或许那些教授博导院士们会说他发了疯,但桐生看起来,这病毒简直就像是什么疫病的魔神,用RNA写了个扭曲的汉字,而且过于扭曲,就像上古的篆字,鬼画符,实在难以分辨。

    于是桐生试着找到从病毒样本中一个个得找出这些‘字’,然后进行重点培养实验,却又陷入了更深的疑团之中。

    因为和他的猜想不同,这显然不是纯粹的丝状病毒,某些特性反而和逆转录病毒有点像。

    一方面,它像丝状病毒一样释放溶解酶,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侵蚀宿主的血管系统,导致细胞膜结构崩溃。

    另一方面,它又类似逆转录病毒,其逆转录酶成分将病毒RNA转化为DNA,将自身的编码信息嵌入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操纵细胞的生命周期。

    这种双重入侵,使得病毒能够突破传统病毒的单一感染模式,可能在几小时,高浓度状态下可能只有几分钟内,完成对人体循环系统的全面渗透入侵。

    而当病毒侵入生物体后,其表面蛋白会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膜的溶解。与此同时,病毒携带的逆转录酶会将病毒RNA转化为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种整合不仅使病毒能够长期潜伏,更关键的是,它赋予了病毒对宿主细胞代谢途径的精确控制能力,甚至可以自我选择溃散解体和聚合再生,并根据周围环境状态营养程度,选择繁衍或者凋亡。

    是的,从收集到的样本看,这病毒居然能自己判断选择生存和死亡的,简直就像有某种自我意识一样。

    可能是通过某种尚不知晓的环境传感器,感知温度、pH值或机械压力变化吧。当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就主动通过修改细胞的凋亡程序,病毒可以诱导宿主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解体。

    生物样本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连接蛋白被降解,导致血管通透性急剧增加,血小板和血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被病毒蛋白覆盖,使这些细胞失去正常的黏附功能,最后,病毒释放某种凋亡诱导因子,促使宿主细胞主动解体。

    但这种溃散状态并非简单的细胞死亡,而是病毒对生物材料的精密解构,大部分细胞成分仍保持活性,只是暂时脱离了原有的组织框架,转化为储备能源以减少损耗,确保核心原体留存进入类似冬眠的低功耗状态。

    而同理的,当病毒检测到适宜生存的富营养环境时,判断时机成熟后,又能触发细胞的再生机制,重新激活宿主细胞中的某种再生基因,引导游离的血细胞和血浆成分重新排列。

    这一过程类似于液态金属的自我修复,血小板在病毒信号引导下形成临时框架,血细胞则像磁铁般被吸引到特定位置,最终恢复为完整的组织形态,形成半流动的液态聚合物。

    当然可能由于这种特殊溶液的营养大部分来自人体,而且富含大量铁离子,合成血红蛋白,参与细胞线粒体的能量合成。因此收集到的这些充斥生物细胞和组织液的样本,看起来都和粘稠的血浆一样。

    不过这么说起来,莫非当营养足够充足,环境足够合适的话,莫非这些血浆,最终还能凝聚成形,重生成人的吗?

    也太不科……呃,好像还挺科学的……

    当然说到底,以上这些也只是桐生的猜测,甚至他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因为桐生自己也无法理解,有相当多的信息,是他盯着那些‘字’研究时,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

    就仿佛在他盯着实验数据的时候,有什么看不见的人,用听不见的语言,在他的耳旁低声说话。把其他研究人员,教授专家,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的原理和答案,一股脑得灌输进来,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当然,桐生并不会去质疑这些突如其来的,知识的源头,信息的真假。

    毕竟自己想出来的有什么好质疑的?

    这就是他自己脑子里的‘猜想’,自己思维碰撞的‘火花’。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本来就是科研工作者做事的方法嘛。

    于是桐生也开心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听着脑海中的回响,观摩着显微镜下的血字,用那不言自明,不学自会,不问自知的知识,把一个个的‘字’摘出来,培植排列在一起,形成前所未见,前所未有,生命的原体。

    这就完成了。

    这就完成了?

    接下来把它养大就行了。

    太棒了,起个名吧。

    茥。

    茥?这是什么字?

    茥,蒛葐,覆盆也,实似莓而小。

    覆盆子?有点牵强吧?算了,无所谓。

    就叫你血茥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