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舆论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盾构机不是一次性的机械!”

    林朝阳气得饭都吃不下。

    盾构机不是一次性的机械。

    虽然每一台盾构机都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量身定做,但其实它们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在后世,最经济的就是直接转场复用。

    只要后续工程与原工程的核心参数高度匹配,比如地质相似且直径一致的隧道,或者同一个城市的地铁线路等,都可以用同一台盾构机。

    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试参数和更换刀片。

    哪怕无法直接转场复用,还能改造后复用,这也是后世很常见的做法。

    通过“扩径”或“缩径”的做法改变盾体的直径,更换适配新地形的刀盘,改造关键适配部件就可以实现复用。

    改造工程的造价只需要新造机的两到四成,比起新购买机器,依然便宜许多。

    事实上,在后世,一台盾构机能够多次复用,寿命能够达到10-15年,挖掘里程可以达到几十公里。

    总的来说,在业内的看法中,自主研发和生产盾构机,在长远看来,绝对是利大于弊。

    秦枫更是如此认为,只有他知道未来国家对于地铁的需求有多大,发展有多快。

    盾构机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大多数人并不这么想。

    民间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此时,突然有一股不一样的声音出现。

    秦枫手里拿着报纸,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标题非常有力。

    「国之重器——盾构机」

    文章里详细阐述了自主研发盾构机的必要性。

    盾构机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市政等关乎国家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国防工程、战略地下通道等保密项目的关键设备。

    若是无法自己掌握技术,一旦经济局势动荡,无法进口,国内的各种大型工程都有被迫停滞的风险。

    再者,自主研发盾构机不是单一设备的技术突破,而是对一个庞大产业生态的全面拉动。

    机械、电气、液压等多个学科,以及多个产业会被带动起来,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接着便是关于人才储备的讨论。

    秦枫看完文章,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这篇文章写得太有水平了。

    除了从技术上出发,还涉及了经济和人才教育方面,并且每个论点都十分专业,外行人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他有点明白那天汤院长和陆院长在办公室里秘密商量了什么。

    这是做好了准备要在笔杆子上开战。

    这篇文章一出,风向就有些改变。

    原本支持派几乎被反对派摁着打,此文章一出,支持派有了主心骨一般,纷纷开始反击。

    秦枫心血来潮,也给报纸投稿了几篇文章。

    林瑞和林嘉兄妹俩也没有只看着,两人也拿起笔杆子。

    一个从机械工程的角度,一个从经济金融的角度开始支持自主研发盾构机。

    他们动员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写了十几篇文章,把两所大学的校园墙都给占了。

    支持派和反对派“打”得有来有回。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