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寻人启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理解。”孟允抒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好为她留足缓冲时间,“请问这位姐姐,您叫什么名字,家住何方?”

    “我叫林知仪,今年三十二岁,家住在城西的下溪村;我女儿的大名叫做沈如月,平时我都叫她月儿,她今年五岁。”她低着头,介绍起自己的概况来,“两年前我丈夫去世,留下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我害怕改嫁后碰不上好人,后夫会对我的女儿不利,所以我决定由我自己把女儿抚养成人。”

    她继续说着,语气愈发哀伤:“其实月儿不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在她之前,我与丈夫还有一个女儿,但她在十岁那年意外溺亡了。所以,我不能再失去月儿。”

    孟允抒明白,在林知仪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自然会对她唯一的血亲倍加珍惜。

    “两日前的午后,我去河边浣衣,让月儿在家中午睡,再三叮嘱她不要出门,临走前我还在大门上挂好了锁。”林知仪的声音又带上了哭腔,“我家离那条河不远,走一个来回都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我也只洗了四件衣服,可我没想到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女儿就被人拐走了。”

    孟允抒赶忙安慰她:“姐姐别着急,请你将此事说得再详细些。”

    萧谨言也连声附和:“对,你是如何得知,你的女儿是被旁人拐走的?”

    林知仪抹了把眼泪答道:“待我洗完衣服回家时,只见我家大门敞开着,门锁被人撬开了扔在一边,月儿也不知所踪。”

    她抬起泪眼看向对面的两人:“那锁头是挂在门外的,月儿在屋里睡觉,她不可能自己打开门锁。一定是有拐子看我家中无人,便撬开门锁抢走了月儿。”

    孟允抒略一思索问道:“姐姐,在此期间,你们村中可有人见到那拐子?”

    “没有。”林知仪低声啜泣着,“我们村里本就没有多少人,那会他们又都在吃饭休息,没有人在外面。我跑遍了村子打听月儿的下落,可他们都说不曾见过她和那拐子。”

    从林知仪的这番话中,孟允抒还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这拐子拐人的方式定然不是强抢。否则的话,在他带走沈如月时,她肯定会大声哭喊,村民也一定能听见这些响动。

    将此事的内情了解清楚后,萧谨言问林知仪:“既然你如此肯定月儿是被拐走的,那你可曾去县衙将此事报官?”

    “去过了。”林知仪悲痛地说,“可县衙积攒的案子太多,不知何时才会着手查办此事。万一拖得时间久了,恐怕月儿……”

    她不敢说出她内心的恐惧,生怕一语成谶。

    孟允抒头脑中飞速闪过许昭的身影,但她很快便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划清职责界限提高工作效率,刑部与县衙各有分工。刑部主要负责修订法律、复核案件、查办涉及朝廷和官员的重案等,对于这种民生案件,只要不是案情重大或太过复杂,都会交由县衙处理。

    而退一步来说,即使许昭能插手此事,他也无法当即着手调查。

    县衙这种行为并非懒政。无论是刑部还是县衙,在查办案件时都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审批程序,事先对查案的方式、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调查对象等进行备案,且备案与调查都有时间限制,一旦超时就要重新备案、再次上报审批,手续相当冗杂,因此办案所耗费的时间也大大延长。

    但是,这种制度能够使工作留痕,方便事后追责,也有利于执法的公正,便于调查严谨有序地进行,从整体来看利大于弊,故而沿用至今。

    然而,因其缺陷不可避免,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民间组织反而能够比官府更迅速地查明真相。这也正是林知仪来找孟允抒的目的。

    “我想着多一条路,月儿就多一分早日回家的可能。因此我想在城中再张贴些寻人告示。”

    林知仪叹了口气:“但我没读过书,不识几个字,就去找了个抄书先生让他帮我代写。那先生是个好心人,他告诉我不妨直接去找黎民报社的孟社长,将告示登在《黎民日报》上,消息能够更快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