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育,教育,还是教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题目是《燕大食堂办起了校友捐款》

    这是当年度的全国高考语文写作试题,材料是这样说的:

    【日前,燕大有校友建议,引入校友捐款来赞助食堂的采购工作,为学生定期提供免费肉食。经校务会议通过后引发教师争议,“为什么只针对学生来赞助”、“教育是社会的事情,个人不应当插手”、“如果捐款用光了怎么办?”】

    【该政策已实行四个月,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有进一步扩大餐品的倾向,教师却似乎更加不满。】

    【请问考生,是他们的政治觉悟不高吗?还是这里有失公平?】

    【请考生针对此事发表看法,并围绕自己的看法展开论述。】

    余切听后一愣,历史上确实考了个辨析性质的考题,但却是一桩社会新闻:【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班,虽然学校通过了,家长却很不满意,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出得相当离奇,致使很多人的作文得分大失水准!

    没想到这个【育民中学】却换成了【燕大食堂】。

    张俪回忆道:“考卷一到手,我看到考场上很多人都蒙住了,不知道写什么!我仔细想想,这个题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很困难……学生怎么知道来平衡里面的事情呢?”

    “要么大而化之,光是讲空话,要么抓住一个点说下去,可是却有些出格——难不成你来批评老师?”

    “要知道,阅卷的人就是各大学抽调出来的大学教师,他会给你高分吗?可你要是光向着老师说话,太虚伪了!你怎么写都难。”

    竟然是这么一个题目!

    余切把自己作为高考考生来写文章,发觉这竟然还是个创新题,因为这是高考历史上首次采用“小作文+大作文“的双文体形式。

    和他1983年那一次高考不一样了。

    题目既要发表看法,还要进行思辨。同时考察了记叙和议论的能力。

    确实不好写。

    往深了说,这是社会上许多难题的具现化——当创造出新的财富后,如何对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平衡。

    高中生哪里知道?

    他问张俪:“你怎么来回答的?”

    张俪道:“我知道这是你来做的,所以你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写的。”

    “我从来没告诉你我怎么想的,你怎么能写出来呢?”

    张俪看着余切,忽然笑了,“你的想法所有人都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我不能光写这样一句话上去,我先说教师们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是学校的一部分,作为校方在一开始就应当想到。”

    “其次呢?”

    “其次是比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社会地位。我们看看谁是更加需要被帮助的,谁吃了排骨后更长身体。”

    “还有没有?”

    “还有呢!”张俪抿嘴道,“无论多么美好的系统设计,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我们看到近年来西方流行的慈善‘安全网’,以及所谓的第三次分配,这都是在系统外的弥补部分。”

    “因此在这其中我们最要鼓励那位英雄的校友,他不求名不求利,只是为了大家好。创造蛋糕比分蛋糕难,在这里最需要顾及到的,是那位校友的情绪!”

    “不能让他受到任何的委屈!”

    余切已经忍不住笑:“你挺机灵的,我来给你打分啊,我给你打满分!”

    “——你就夸我吧!”

    张俪先是一乐,后来又转而沮丧起来。“可惜他们都不知道是你做的。余哥哥,你为什么不宣传这些?”

    “为什么啊?”

    张俪真的为余切感到委屈,她一头撞进余切的胸口。责怪他做好事不留名,把余切的衬衫扯来扯去,让余切只能看到她的后脑勺。

    然后她一抬头,脸上露出义愤填膺的表情。

    她还真难过了!

    余切只能和她解释:“名气是拿不完的,一条路你来过了就行。到处都是你的名字,你到底要做些什么呢?我看到巴老年年都把稿酬想办法捐出去,他从来没有登报宣传过,可我们还是知道了。”

    “唉,我只是觉得可惜!”张俪说。

    余切不好再就这个话题深入下去,转而问起了张俪的志愿报考。

    “你的意向院校有哪些?燕大,人大?”

    张俪脸红了:“我一个也考不上,没有报呢。”

    “京城师范?”

    “不敢填。”

    张俪……上辈子考了个鹏城大学吧?

    虽然那会儿鹏城大学远不如后来,但张俪也不具备现在的条件啊——有人给她押题,有人帮她制定学习计划。

    “那么传媒大学,首都师范,你是不是填的这些?”

    “我填的传媒大学。”张俪这次不否认了。

    余切点头:“那很好了。不要把目光都放在最一流的高校上。来,我考你几个小问题……”

    “不是都考完了吗?呀!你怎么还到床上去了……”

    “学海无涯,桌前那地方太小,放不下两个人来学习。”

    ——

    翌日,建国门东路。

    林一夫的老婆陈芸见着了余切,她激动得打招呼:“余老师?你怎么来了。”

    “我是来捐款的。”

    余切带来了七千多块钱。这是他写《背起爸爸去上学》的稿酬,文章先后被十多家报刊转载过,这些钱陆陆续续寄到了余切家里。

    拿出条子,记名字,写名目,最后登记盖章。

    现在捐款程序是这样的,钱先打到基金会的账户上,再根据捐款者指定的方向,转向专门的账户上。

    有时候也会略过上面那一步。

    譬如针对亚运会的全民捐款,就是专门成立了个项目,运动式的集结了一大帮人。不论是买彩票,还是捐钱、捐物,都可以到亚运会的名目下。京城市委和中央盯着这一笔钱。

    “余老师,你要捐到哪里去?”陈芸抬头问。

    “陈芸,我们有没有教职工相关的基金?”

    “一直都有的。现在有个教师奖励基金会,旨在对那些安札在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进行资助,多说一句,您要资助贫困学生是好的,不过这里更需要资助贫困教师。”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