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花王慈禧太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慈禧经历的磨难非常多,可就算这样,慈禧太后的位置却是最稳固的。

    吕后和武则天在掌控权力的过程中,和慈禧太后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武则天和吕后都试图改变权力的现状。

    当她们试图改变权力现状的时候,必然就挑起了巨大的矛盾。

    吕后试图把刘家的权力,转移到吕家。

    尽管吕后是因为恐惧,才改变了权力的现状。

    但是吕后确实改变了权力现状,所以才造成了刘邦的儿孙们,以及大臣们的不安。

    因此,刘邦的儿孙们和大臣们才会发动政变反击,吕后和她的家族才会结局那么惨。

    武则天也是改变了唐朝的权力现状的人。

    本来,武则天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就掌控了权力。

    朝廷中的各种事情,都是由武则天来处理,大家也习惯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不过武则天并没有改变权力现状,所以她没有遭遇太大的反抗。

    后来,她却夺了她儿子的江山,这就改变权力现状了。

    吕后因为恐惧改变权力现状,武则天因为不满改变权力现状。

    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两人都改变了,因此就引发了权力的动荡不安。

    慈禧不一样,虽然发动了辛酉政变,打败顾命八大臣,但是她并没有在朝廷中一枝独大。

    她和朝廷中的大臣以及皇室成员们,其实是共享权力的。

    比如她和慈安共享权力,和恭亲王共享权力。

    这一点,就使得慈禧并没有太结仇。

    慈禧之所以可以和别人共享权力,因为慈禧是不用慌张的。

    皇帝是她的儿子,而且这个皇帝还是小皇帝,不可能发声。

    因此,慈禧的声音,就是皇帝的声音,慈禧就代表皇帝。

    这是慈禧得天独厚的优势,吕后和武则天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吕后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刘盈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别看刘盈软弱,他也是有权力欲望的人,也是想发挥自己作用的。

    除了刘盈以外,刘邦还有其他儿子对吕后掌权这一点更加不满。

    吕后面对了那么多的威胁,所以她恐慌,要改变权力现状。

    武则天的权力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她也有成年儿子,儿子也在向她夺权。

    可以说,吕后与武则天要是也与大家分享权力的话,那么她们就意味着失去权力。

    慈禧的儿子皇帝是未成年人,所以她是能够从容不迫的。

    慈禧的权力,还有一点比吕后与武则天更稳固的地方,恰恰在于慈禧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一方面,这使得慈禧成为朝廷的一个主心骨。

    没有这样的主心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就没人拿主意。

    所以,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清朝皇室,都不是那么迫切地想要推翻慈禧。

    另一方面,慈禧充分利用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培养自己的势力集团。

    吕后终其一生,都没有培养出自己强劲的势力集团。

    武则天也一样,她的那些大臣都不是真心拥护。

    慈禧另辟蹊径,她充分信任汉人大臣。

    而汉人大臣不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因为是被慈禧提拔起来的,因此对慈禧非常拥护。

    这样,慈禧轻而易举就换了一帮大臣,这一帮大臣对慈禧当然是极力拥戴的。

    总之,慈禧的权力和地位之所以比吕后和武则天更稳固。

    除了她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以外,与她更加成熟稳健的政治手腕,也是分不开的。

    慈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她能稳固统治半个世纪,其政治手段显然是相当高明的。

    “1887年,光绪帝已经成年。”

    “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丝毫不放权,甚至光绪帝的感情生活也要过问。”

    “比如慈禧强行安排自己的亲侄女嫁给光绪帝,成了隆裕皇后。”

    “但是这个皇后长相过于普通,光绪并不喜欢,反而喜欢珍嫔。”

    “可惜光绪帝处处受到慈禧的管制,根本无法保护他这位红颜知己,多次被慈禧杖责,光绪帝只能在旁边看着不敢吭声。”

    “不过年轻的光绪倒也称职,心思也放在处理朝政上。”

    “很可惜光绪的环境太恶劣了,因为这时候日本开始不隐藏自己侵略东亚大陆的野心。”

    “1894年,日本登陆朝鲜半岛。”

    “驻朝清军被驱逐,清军军舰也被攻击,中日甲午海战正式爆发。”

    “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败给日本,而慈禧还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六十大寿。”

    “而慈禧过生日的钱,本来是要被拿来当做军费的。”

    “最终在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割让给日本。”

    “此时西方列强已经彻底看出清政府的实力不堪一击,开始酝酿着进一步侵略中国。”

    “1897年,德国出兵胶州湾,中国的主权再一次被侵犯。”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要求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结果,光绪帝施行了新政不足百日,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封建派强行停了下来。”

    “光绪帝也被慈禧囚禁起来,慈禧进行了她的第三次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义和团运动爆发。”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不堪一击的清廷在1901年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清政府成为了列强拿捏中国的工具,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成为了晚清时期出卖中国主权利益的罪魁祸首。”

    “1908年,慈禧在临终前毒死光绪帝,立溥仪为帝。”

    “三年后,清朝被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终结。”

    孙中山:慈禧生前最后一天,做的事件件遗臭万年,处处体现心机之深。

    慈禧在临终前做了一件心狠手辣的事,那就是将光绪帝置于死地。

    光绪帝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光绪皇帝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因此光绪就是慈禧太后的外甥。

    因此,在光绪皇帝登上皇位之后。

    慈禧太后就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工作,并且她将所有的朝中大权都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这种情况,长大后的光绪帝不愿再被慈禧太后摆布,曾经企图通过戊戌变法来夺回慈禧手中的权力。

    但是不幸的是,此次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光绪皇帝最终也被慈禧太后所囚禁。

    其实,慈禧太后之所以决定对光绪帝下毒手,李莲英的挑拨也是至关重要。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身边人,而李莲英又和光绪帝之间有一些嫌隙。

    因此,为了保全自己,李莲英在慈禧的身边说了很多对光绪帝不利的话。

    最终,慈禧太后决定对光绪帝下手,直接毒死了光绪帝。

    而慈禧太后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立溥仪为下一任皇帝。

    慈禧太后之所以这样做,其原因非常简单。

    首先,慈禧太后自己就抱着一种非常侥幸的心理。

    她虽然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是她依旧认为自己的病情可能会出现转机。

    因此,慈禧太后就没有去选择那些已经成年的宗室子弟,而是选择了仅仅只有三岁的溥仪。

    除此之外,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曾为慈禧太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此,立溥仪为皇帝,也有报答恩情的意思。

    慈禧太后做的第三件事情,那就是由溥仪的父亲载沣辅助溥仪的工作。

    毕竟那时的溥仪仅仅只有三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之事。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需要一个人在身边指导一二。

    慈禧太后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让隆裕太后也来辅助溥仪的工作。

    说是来辅助,其实就是来监督的。

    毕竟隆裕太后曾是自己的亲侄女,两人之间有着血缘关系。

    慈禧太后做的第五件事情,写下遗诏,留下口谕,只为脱罪。

    慈禧太后曾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对整个皇宫甚至于整个大清王朝都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例如曾经诛杀了八位辅政大臣,囚禁光绪帝,以及设法毒害光绪帝,生活铺张浪费等种种行为,都是令人非常气愤与不齿的。

    因此,在临死之前,慈禧太后向几位大臣陈述了自己的一生。

    并且为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去忏悔,并且表示自己的一切作为都是被现实所迫,并非自己想要去做的。

    但是慈禧太后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后人的原谅,她依旧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

    而慈禧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在诏书中写明了不准女子干涉朝政。

    慈禧太后的这个决定真是令人讽刺,毕竟慈禧太后曾经在光绪帝在位期间,一直都掌握着国家大权。

    甚至在为溥仪安排辅助之人的时候,都是由隆裕太后进行监督与辅助。

    但是又禁止女子干涉朝政,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既矛盾,又令人可笑。

    就这样,慈禧太后在交代完这几件事情之后,就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为一个可以掌握大权的皇太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她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谋得幸福,反而做出了很多无法挽回的错事。

    在权利与金钱中迷失了自我,为了达成内心的欲望,做出了很多残害他人之事。

    虽说慈禧太后在即将离开人世之前,对往事做出了检讨与忏悔。

    但是她那些令人讽刺而又可笑的行为,最终也没能得到后人的原谅,成为一个千古罪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