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竹林七贤嵇康(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人。而像嵇康这样的名人,以及大众的精神偶像,很容易成为当权者拉拢的对象。

    即便嵇康逃到深山老林、天涯海角,也会被有心之人挖出。

    此时,曹氏政权与司马集团斗争白热化,时局纷乱之下,人心同样纷乱。

    为逃避现实,嵇康就和其余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魏晋著名天团竹林七贤。

    他们或清谈,或酣醉,放浪形骸,自由散漫,享受快乐时光。

    而嵇康隐居之后,他的居室门前有一颗柳树,枝繁叶茂,他就引水环绕此树。

    每到夏天,他就在树下打铁,这日子过得也很是惬意。

    但不久之后,这种惬意的生活就被打断了。

    司马昭公然杀了魏帝曹髦,这无疑与天下为敌了。

    而为堵住悠悠众口,司马昭急需舆论支持。

    因此身为天下才子之首的嵇康便成为司马昭拉拢的对象。

    然而,对于司马集团,嵇康向来是很抵触的。

    因而他隐居山林,以打铁为生,远离一切尘嚣与权贵。

    而这时七贤之一的山涛却无疑为嵇康的悲剧进行了推波助澜。

    山涛时任尚书吏部郎,这个就是选拔人材的职务。

    然而他未经嵇康同意,擅自向司马昭推荐了嵇康让嵇康担任自己这个职务。

    而嵇康对此非常愤怒,他的做法相当激烈,直接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

    表明自己坚决不做官的态度,这其实直接宣告了与司马昭为敌!

    因为嵇康在信中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表明不堪礼法约束,与朝廷无法合作。

    最后将山涛臭骂一顿,称自己宁愿赴汤蹈火,也不愿趟富贵。

    显然,这封绝交信的背后所指自然是司马氏,成为了嵇康的催命符。

    司马昭怒不可遏,顿起杀心,只需一个时机。

    他就能将嵇康置于死地,而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

    这个时机有两个人推动,一是嵇康的铁杆粉丝钟会,另一个是嵇康的好友吕安。

    钟会是与王羲之齐名的钟繇的儿子,同时也是司马氏的亲信。

    钟会为人精明强干,能言善辩。

    他邀请了一大波豪门公子,穿上锦衣华服,骑上高头大马前来拜访嵇康。

    然而,那时嵇康却对钟会极不礼貌。

    他正与向秀在打铁,一个赤膊打铁,一个在拉风箱。

    对于钟会的拜访毫不理会,只旁若无人咣咣咣地打铁,丝毫不予理会,这让钟会很没有脸面。

    嵇康与钟会两人这意味深长的一问一答,现在看来,真是一段无聊至极的尬聊啊。

    嵇康应给予客人应有的招待,但或许经历了山涛一事,让嵇康对拜访者有了戒心。

    因而态度漠然,而这无疑成了嵇康悲剧的导火索。

    “但钟会可不是慈眉善目的大和尚,他此时心里已埋下了杀机。”

    “司马昭和钟会都对嵇康磨刀霍霍了,嵇康却浑然不觉,或者说不屑于去觉。”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嵇康好友吕安因妻子被同父异母哥哥吕巽迷女干,吕安愤而欲告兄长。”

    “嵇康却和吕安、吕巽都是相识,于是以家丑不可外扬,劝吕安隐而不发。”

    “不想吕巽因怕事情败露,反而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致吕安被官府抓捕。”

    “嵇康听闻后大怒,怒斥吕巽无耻之尤,声言自己要出庭为吕安证清白。”

    “但吕巽是司马昭的大将军长史,司马昭借机把嵇康也投入大牢。”

    “这时,坏事种钟会出现了,他对司马昭说。”

    “嵇康,卧龙也,千万不能让他起来。”

    “司马公有志于天下,嵇康此人不可留也。”

    “司马昭还要点脸,说这也构不成死罪啊。”

    “钟会就说他想助毌丘俭作乱,幸亏有了山涛相劝才没有成行。”

    “钟会进一步说,齐太公诛华士、孔子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们因言乱政。”

    “嵇康、吕安言论放荡,非毁典籍,为政者不宜相容,应因时除之,以淳风俗。”

    “司马昭听后,即下令将嵇、吕二人并处极刑。”

    “嵇康临刑之日,三千太学生为其请愿。”

    “但司马昭铁了心要除去他,坚决不许。”

    “嵇康却神色不变,抬头看了眼太阳,让兄长嵇喜取来古琴,弹了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慨然叹从前袁准想跟我学《广陵散》,吾吝而不教。”

    “《广陵散》,于今绝矣!”

    “言罢,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

    “嵇康虽然把山涛骂得狗血淋头,不过他亡后,山涛却一直抚育其子嵇绍。”

    “后嵇绍仕晋官至侍中,封弋阳子。”

    “在八王之乱中,嵇绍为保护晋惠帝而遇害。”

    “人生如戏,大概不过如此吧。”

    王昌龄:嵇康与吕安,为朋友丢掉性命,在所不惜。

    钟会其实就是一个小人,加之是贵族公子,拥有天生的优越感。

    自以为会成为嵇康的座上宾,没想到被漠视,这让他怀恨在心。

    此后,钟会伺机陷害嵇康。

    恰好此时,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吕安事件。

    吕安是嵇康最好的朋友之一,吕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吕巽,他垂涎弟媳美色将之玷污。

    而为怕事情败露有辱自己名声与仕途,反污弟弟不孝及谋逆,吕安就被下狱。

    作为好朋友的嵇康,实在不愿见吕安被冤,就只身来到洛阳喊冤。

    没想到正中钟会与司马昭下怀,嵇康受吕安连累,也被投入了大牢。

    钟会这是彻底将嵇康置于死地了,最终嵇康就被司马昭杀害了。

    嵇康死时,年仅39岁,可谓英年早逝!

    万人空巷,三千太学生集体为嵇康求请,最终嵇康从容赴死。

    他在死前以一曲千古绝响《广陵散》向尘世发出了最后的一丝慨叹。

    嵇康生性高雅超俗,不与浊世同流合污,是浊世清风。

    然而在乱世,木秀于林注定是一个悲剧。

    嵇康与其兄嵇喜,就是同一家庭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

    嵇康喜欢老庄学说,喜欢放荡不羁,淡泊名利,不为现世束缚。

    而嵇喜则相反,热衷名利,且官运亨通。

    这与苏轼和苏辙兄弟极为相似。

    苏轼豪放健谈,好开玩笑,口无遮拦,仕途不顺经常遭贬。

    而弟弟苏辙则相反,沉静话少、性格内敛,明哲保身,经常规劝哥,官做得总比哥哥大。

    可见,性格决定的因素很多。

    如嵇康没有嵇喜这样一位哥哥照拂,想必也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魏晋大名士嵇康了。

    而嵇康最大的悲剧无疑源于钟会,宁愿得罪君子,也不愿得罪小人。

    人没有必要同所有人都交好,但也没必要同小人为敌。

    而最终嵇康为了友情,置身陷于危险。

    而这时他仍然意识不到自己岌岌可危,这是对人性评判的失误。

    嵇康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天际。

    虽光芒万丈,却很快消亡。

    他一生为各种关系所累,留给世人无限况味。

    其波澜壮阔且短暂的一生无疑给我们上了一门人生必修课。

    然而,一个人终究无法选择自已的出身和所处的年代,被时代裹挟,被名高所累。(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