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至治长歌,盛世华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庆帝听着这熟悉而又久违的称谓,眼中骤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竟忍不住沙哑大笑起来,尽管笑声因虚弱而显得有些气短,其中的开怀与满足却丝毫不减。

    “好!这就对了!”

    他连连说道,目光缓缓扫过这熟悉的宫殿,最终又落回贾玌已显风霜却依旧坚毅的面庞上,语气充满了回味与满足;

    “这几年......朕......很快活。真的,比当皇帝坐在那龙椅上批一辈子奏章,快活多了。”

    庆帝微微喘息了一下,继续道,眼神变得悠远,仿佛又看到了那五年纵情山水的时光:

    “看了咱们一起打下的江山,看了你治下的海晏河清,看了百姓们脸上真心的笑......朕这心里头,踏实,也.....再无遗憾了。”

    庆帝的声音渐渐低沉下来,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感慨:

    “天戈,回想这一生......朕最大的幸运,不是登基为帝,不是开创这所谓的‘至治盛世’......而是遇到了你......”

    "陛下......臣......"

    贾玌被他这番话语说得泪流满面,紧握着庆帝的手,声音哽咽难以成句。

    离别,总是贯穿人生始终......!

    庆帝吃力地抬起另一只手,轻轻一挥,止住了贾玌未尽的话语。

    他深深望进贾玌含泪的双眼,用尽最后的气力,一字一句,缓慢地说道:

    "朕这一生......上无愧于天地祖宗,下无愧于黎民百姓......开创盛世,四海宾服......"

    他微微喘息,目光越过贾玌,仿佛望穿了宫墙,望遍了这万里江山,最终又落回贾玌脸上,带着无比的欣慰与释然:

    "更难得的是......得知己如天戈,得良臣若肱骨......君臣相得,善始善终......"

    他的声音越来越轻,却字字千钧,如同刻入史册:

    "此生......已无憾矣......"

    "若......若有来世......"

    庆帝的嘴角勾起一抹真挚的笑意,目光渐渐涣散,最终轻声道:

    "愿......再续......君臣缘......"

    话音袅袅,终不可闻。

    那只一直紧握着贾玌的手,终于无力地垂下。

    “父皇!”

    “上皇!”

    宁寿宫内,悲声骤起,哭声瞬间连成一片。

    承泰帝扑到榻前,泪如雨下。

    太上皇后几乎晕厥过去,被宫人慌忙扶住。

    贾元春亦跪倒在地,无声痛哭。

    贾玌依旧保持着半跪在榻前的姿势,紧紧握着那只已逐渐失去温度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他低着头,双肩几不可察地微微颤动。

    这位在千军万马前不曾变色,在庙堂风波中始终屹立的辽王、神策上将,此刻如同被抽去了所有力气,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与追忆之中。

    窗外,细雪不知何时已变得绵密,无声地覆盖着宫殿的琉璃瓦,将整个皇城染成一片素白,天地同悲。

    承泰九年冬,太上皇庆帝驾崩于宁寿宫,享年五十有九。

    承泰帝尊谥号曰 “圣祖神武文皇帝” ,庙号 “太宗”!

    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万民缟素。

    宫廷内正式的哀悼尚未完全铺开,民间的悲痛便已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这位被尊为“天可汗”,又曾被百姓亲切称为“老皇爷”的帝王,其驾崩的噩耗,让整个大庆的锦绣河山仿佛瞬间失去了颜色。

    在辽东,为感念天可汗之恩,各地很快纷纷建立起他的长生牌位与简易祠像,香火日夜不绝,感念其收复河山、带来太平之恩德。

    在江南,听闻噩耗的百姓无不叹息垂泪,许多人家甚至因感念其多次“普免钱粮”的深恩厚德,悄悄在家中挂起他的画像祭拜,念叨着:“是这位老皇爷让咱们过了几十年安生富足日子啊!”

    在中原腹地,他曾下令兴修的水利工程依旧在滋养着万顷良田,他曾减免的赋税让无数家庭得以休养生息。

    乡野间的农夫放下锄头,妇人们掩面哭泣,村落旁原本供奉土地爷的小庙里,一夜之间也多出了“圣祖文皇帝”的牌位,烟火缭绕,寄托着最朴素的哀思与感激。

    甚至在漠北草原,那些已归附多年的部落,闻听“天可汗”驾崩,首领们亦纷纷率众依照草原传统,宰杀白马,面向南方长跪不起,以最崇高的礼节,送别这位让他们既畏惧又敬仰的天下共主。

    【后世·青史丰碑】

    承泰帝在位三十载,承继父志,守成有余,天下晏然。

    辽王贾玌始终恪守承诺,以顾命大臣之尊,尽心辅佐,直至承泰帝晚年驾崩,其子继位,是为显德帝。

    贾玌以古稀之年,再次毅然担起辅政之责,扶保新君,稳定朝局,将“至治-承泰”盛世的余晖,延续至显德初年。

    显德十二年,春。

    辽王府邸,一代传奇贾玌,于九十九岁高龄,在满堂儿孙的环绕下,无疾而终,安然辞世。消息传出,举国震悼,哀恸之情,更胜于商贾罢市,学子停课。

    显德帝闻讯,悲恸不已,亲临王府致祭。他感念贾玌辅佐三朝、奠定盛世之不世功勋,更念及其与皇祖庆文帝之间“愿再续君臣缘”的千古佳话,特下明诏:

    “辽王贾玌,功盖寰宇,德配天地。文能治国,开创法典,安抚万邦;武能安邦,横扫六合,定鼎四海。一生忠勇,三朝柱石,于国于民,厥功至伟。”

    “着,追封 ‘文武王’ ,谥号 ‘忠武’ ,以帝王之礼,国葬之仪,厚葬于太宗文皇帝陵寝之侧!”

    “文武王”!

    此诏一出,天下皆惊,随即万民称善,朝野膺服。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未有人能以“文武”二字同时封王。

    此封号,空前绝后,却无人觉得不妥,只因贾玌一生,正是这二字最完美的诠释。

    葬礼之日,文武百官,无论派系,皆痛哭失声,联名上表,公推贾玌为 “大庆第一完人” !

    此称颂,顷刻间传遍天下,深入人心。

    显德帝顺应舆情,更特颁恩旨:“准天下州府,凡立太宗文皇帝圣像处,皆可并肩立文武忠武王贾玌之像,共享万民香火祭祀,永为后世景仰!”

    此令一下,自辽东至岭南,从西域到东海,无数城镇乡村,纷纷塑起两尊并肩而立、等高齐平的雕像:

    一为开创“至治盛世”的太宗文皇帝秦戬,一为守护盛世、被誉为“第一完人”的文武忠武王贾玌。

    他们一个开创,一个守护,共同构成了那个煌煌盛世最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了后世衡量君臣之道的最高标尺。

    【尾声·精神永存】

    自显德朝后,贾玌之名,已超越人臣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融入大庆的血脉之中。

    后世史家评价曰:

    “文武忠武王贾玌,实乃集忠、勇、仁、智、信于一身之千古奇男子。

    其为臣,忠贞不二,善始善终;

    为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为族长,光耀门楣,福泽子孙;

    为人,信守承诺,有情有义。其生平事迹,非‘完人’二字不足以概之。”

    历代大庆皇帝,皆以贾玌为楷模教育皇子,训诫臣工:

    “为君当如庆太宗文皇帝,知人善任,推心置腹;为臣当如文武忠武王,忠勇无双,文武兼资。”

    朝堂之上,文武群臣,亦皆以贾玌为毕生追求的境界。文官以其“谦冲自牧,功成不居”自省,武将以其“横扫六合,忠勇卫国”自励。

    他的故事,被编成话本,写入传奇,在茶楼酒肆、田间地头世代传唱。

    那个十二岁从军,二十岁封王,与君主肝胆相照,共同开创并守护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贾天戈”,早已不仅仅是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化为了一个民族关于忠诚、勇气、智慧与信义的永恒图腾。

    他与太宗文皇帝并肩而立的雕像,历经风雨,依旧静静地矗立在各地的祠宇之中,默默注视着这个他们曾为之奋斗终身的江山。

    盛世或许有起伏,王朝终会有更迭,但那份由他们共同铸就的、超越君臣近乎知己的情谊,以及那份“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完美人格理想,却穿越了时空,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煌煌盛世,因他们而开启,也因他们的精神而绵延不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