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手扶日月,照临寰宇(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底下的儿郎们,跟着他出生入死。

    但是最终得到的是什么。

    得到的朝廷的斥责,得到的是文官的鄙夷,得到的是一道又一道调兵的命令。

    兵部苛责斩获首级,将他们拼死换来的战功无限的压低。

    户部吝啬军饷粮草,让他们食不果腹,风餐露宿,甚至连用命换来的抚恤都要克扣。

    甚至连战死沙场,还要治下一个兵败之罪,连累家眷。

    他永远记得罗喉战败后,近万将士的抚恤银被克扣得只剩二千两,连给每人备上一口薄棺都不够。

    这样的朝廷,凭什么要让他们为之拼命?

    但是现在,终于不同了。

    扬州之战后,所有的抚恤,所有的奖赏,都是由军法官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发放。

    他们卖命的钱,终于能够拿到了手中……

    只是……

    那些在多年以来枉死的军兵们……

    “今日我等克复北国,驱逐建奴,收拾河山,一雪前耻。”

    陈望转过了目光,看向帐内的一众将校,凛声道。

    “千秋功业,万世社稷,赖诸君之奋勇,得三军之敢死,而转危为安,使神州之地不复陆沉,使得崖山旧事重蹈覆辙。”

    “牺牲不应该被遗忘,烈士也不应该被辜负。”

    “此前于平剿、于勤王、于驰援关外、于北伐道路之上死难的军兵们,不应该就此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已命兵务司、情报司走访调查,遍寻各地,将其记录在册,不日必于各地立碑建祠。”

    “千秋万岁,香火永续……”

    中军帐内,一众将校皆是抬头而起,目视着陈望。

    扬州之后,靖南军便在扬州城外设下了英烈祠,将战死者的性命铭刻于石碑之上,受香火供奉。

    而今,陈望选择再度扩建英烈祠,并将能够选入英烈祠的范围,从原先仅限于靖南军一系,扩大到了整个天下的军镇。

    这样的举措,一众靖南军嫡系的将校们并没有多少的感触。

    但是一众旧军出身的明军将校们,却是全部都红了眼睛。

    他们紧咬着牙关,握紧了拳头,拼命的压抑着。

    看这帐中众将的反应,陈望忍不住轻叹了一声。

    这些出身于旧军的将校们,在历史上很多都声名狼藉。

    杀良冒功的有,纵兵劫掠的有,吃空饷喝兵血更是稀疏平常之事。

    如今帐中这些跟随着他的旧军将校们,他们很多的人,都保全了忠义的声名,陪同着大明这座腐朽的大厦一同轰然倒塌。

    他们确实做了很多的错事,其实很多人也只不过只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却因为势单力孤而无能为力,挣扎着求生的芸芸众生一员罢了。

    时代如此,世道如此,要想分清谁对谁错,实在是太过于困难,很多时候要看到时代的局限,不应当对当时的人太过于苛责。

    贪生怕死不是过错,委曲求全并不可恨。

    真正的错误,在于屈膝投降后,反而为虎作伥,将刀锋对准故国同胞。

    可恨的,是那些投敌之后,杀戮较异族更狠,用同胞鲜血染红顶子的衣冠禽兽。

    陈望目光微凝,止住了发散的思绪。

    如今北国已经克复,清军的主力已经覆灭,清军残部一路北逃。

    祖泽傅在收到了清军战败将逃的消息之后,亲点关宁精骑六千,并辅骑四千,合兵万众,自山海关出,截击清军残部。

    于蓟州镇之密云与阿济格、多尔衮所率清军残部遭遇,双方就此爆发激战。

    多尔衮从济宁北逃,一路收拢残兵,行至京师之后,又将京师的守军带走,合兵已有一万五千骑。

    后在通州与阿济格所率残兵会和,两师合兵有两万七千余骑。

    兵力之上,是清军占据着优势。

    但是济宁的惨败使得清军的士气低落,军无战心,将无战意,又因为蓟州镇各地的军兵受到了清军战败的消息之后纷纷反正,清军又担心出关道路被彻底的堵死。

    而反观关宁军,闻听清军败退,主力尽丧,一路追击而来,士气如虹。

    又因辽东血仇,上下同心,三军决死,竟于密云大败清军。

    多尔衮与阿济格在战败之后,不得不仓惶逃命。

    等其领兵至喜峰口时,麾下兵马仅余两万人,余众或死或逃,不知所踪。

    而在其领兵出喜峰口不远,又遭遇漠南蒙古诸部联军的绞杀。

    漠南蒙古诸部大部分的兵马都被抽调入关,还在关外的兵马都是临时拼凑而成。

    正常情况之下,根本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但是清军连番逃窜,人困马乏,又担心关宁军尾随而至,所以一心逃命。

    漠南蒙古诸部一路追击,追击三百余里,才收兵返回,杀伤清军三千余众,截取了大量的辎重。

    从喜峰口到沈阳走关外的道路,有近两千里之遥。

    关外此时仍旧寒冷,也难有补给的地点。

    虽然杀伤只有三千,但是可以预计,等到多尔衮和阿济格返回沈阳之时,麾下兵马的数量最起码也会再减三四成。

    此番入关,清军动员全国,尽征外藩蒙古诸部,合兵二十五万之众,南掠北国。

    返回沈阳,却最多只有兵马万人。

    多尔衮和阿济格虽然逃走,辽东之地虽然仍然掌控在清军的手中。

    但是清庭的战争潜力实际上已经全部被摧毁。

    陈望转头向西。

    清国,如今不过只是风中残烛。

    他也已经在辽东之地,为清国编织了好了一张死亡之网。

    等到多尔衮和阿济格返回沈阳之时。

    他们会发现。

    一直以来受迫于他们的兵锋之下战战兢兢的朝鲜,也会不再安分。

    他们国内的那些被他们掳掠过去充作包衣奴隶的汉人百姓们,也同样不再会安分守己。

    漠南蒙古诸部已经判离,他们同样也在清廷的统治之下饱受压迫。

    在清廷如今实力十去其九的情况之下,他们如何能够放弃这样大好的复仇之机。

    而关宁军面对着清军,也不再处于兵力之上的劣势。

    清军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辽东的攻守之势已经彻底的扭转。

    这一次的北伐,也将就此结束。

    一路打到京师,已经耗费了靖南军多年以来积累的粮草。

    军卒转战数千里之里之遥,也已经快要到了极限。

    而且,现在也是时候,将目光转到关内,转到神州的西面,正在遭受着战乱的西南与已经被李自成占据了许久的西北之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