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胜利的喜悦 战火中的温馨时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1949 年 4 月 19 日,付继泽与程明远分手后,他按总前委指令,九兵团三十三军军长张克侠 2 万人,三十军军长谢振华 2.4 万人,二十七军军长聶凤志 3.5 万人,七兵团 22 军孙军长 3.2 万人,从无为、当涂、芜湖、鲁港、荻港宽正面发起抢先登陆作战。部队第一梯队在 20 日复校进入临战状态。中央军委等待着北平国其中八兵团二十四军王必成 3.6 万人从姚沟至北梗段起航。七兵团 21 军滕海清 3.6 万人从枞阳以东升蓬。35 军吴化文部 2.2 万人从,直指瓜州、浦镇。八兵团 34 军何基丰部 1.6 万人配合吴化文部跟进,千帆齐起,夜深人静,只听的桨、橹划水声,第一梯队的战士们在船头,用沙袋筑起隐体,在轻重机枪后面严阵以待。战士们屏住呼吸,静静等待上岸后的厮杀。那时没有轮船,几乎全是帆船,挂满帆,使劲划,船速慢慢加快了。当船过江心时,被敌人发现,照明弹顿时划破夜空,把江北江南照个通。通透,解放军的大炮抢先怒红起来,对岸碉堡的轻重机枪疯狂扫射,我渡江大军的船头轻重机枪也响起来,双方的炮火较量,双方士兵的较量,双方的指挥员一直品质的较量,国共两党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空前的价,大决战。那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是善与恶的争斗。

    正当双方炮火交织,枪声四起。粟裕指挥三野**击集团主力,从三江营至张黄港段,于 21 日拂晓千帆齐发。刘伯承指挥的二野西突击集团,从棕江镇至望江段实施渡江。四野第 12 兵团位于武汉正面,积极佯攻,钳制白崇禧集团,在十九日夜,程明远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七部电话不绝于耳,常常出现两部电话同时响起,各种信息像雪片一样飞来。陈学众忙着将信息汇总,五地委之前司令部筹集的粮食为 4300 万斤,300 担大船近千艘,船工(舵手) 1600 多人,另外又从部队抽调 2000 名战士训练为船工预备队,每条船上不少于两名渡手、4 名水手。运粮的船队在部队的护送下,直抵各起渡点。粟裕把话筒交给 5 号。”谭震林道,“明远同志,我是 5 号。我已命令中路大军第一梯队登船,当第一船返回时,在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你要确保第二批登船及第三批登船的船工的数量。”程明远道,“报告 5 号首长,我们的船工、渡手、水手早已进入阵地,各渡口船工预备队都是两套班子,请首长放心。别说三趟,再来三趟也不成问题。敬礼!”在渡江的枪林弹雨中,不断有战士中弹身亡。乘船的水手和摇橹的渡手相继倒在血泊中。预备水手和渡手毫不犹豫推开老乡的尸体,继续划船。由于船只紧张,必须等到第第一一批船折回头,方可第二次登船。因此中间环节越短越好,可以使滩头阵地向纵深迅速推进。

    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沟通,都如千钧重担,压在程明远的心头。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紧紧牵动着他的神经,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与中路大军能否成功突击渡江息息相关。程明远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斗中,仿佛与外界隔绝。所有人都守在门外,不敢发出丝毫声响,生怕打破指挥室的宁静,干扰到程明远的决策。

    自19日晚吃过饭后,程明远便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一直坚守岗位,直至21日晚间,他没吃一口东西,也没合过一次眼。警卫班长黄玉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坐立不安。他深知首长这样高强度地消耗,身体迟早会吃不消。每次尝试送饭进去,都被程明远严厉地骂了出来。

    就在22日上午,方毓芬带着大儿子小龙、四子广星,从合肥北乡三十头,跟随张大个家的儿子,起了个大早,赶到了巢湖县青凤阁的五地委。黄玉书一见到方毓芬,仿佛看到了救星,喜出望外,一把拉住小龙说道:“程妈,首长已经三天三夜没吃没睡了,您快去想想办法。”方毓芬心中一惊,赶忙询问黄玉书具体情况。黄玉书无奈地告诉她:“大军从筹备到即将开打,电话就没停过。首长不让我们打扰他。”

    方毓芬是个心思极为灵动的人,她没有立刻冲动行事。她先默默地泡了一壶热茶,拿了两个食堂蒸好的馒头。她轻手轻脚地走到陈明远办公室门前,先从门缝里偷偷观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