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做谁的狗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院试分正试和复试两场,正试所考为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各府正试所考内容皆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死记硬背的东西,只试帖诗看考生个人发挥。

    这个试帖诗相当于赵安前世的高考作文,作文写的好拿分多,前面的填空选择只要错的不是太离谱,基本都能过关。

    真正决定考生命运的是复试。

    复试除考四书文一篇外,均需默写《圣谕广训》,这两项是必考,大概占总分三成。

    余下七成只看一样东西。

    经文或策论。

    有的府复试时可能考经文一篇,有的府则考策论一篇,经文和策论相比县试、府试占分极大,类似一百分的卷子要占七十分。

    因而考生能否成功被录取为秀生,基本就看所作经文和策论是否合考官心意。

    不合考官心意,写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已经考完院试的五府复试时考的都是经文,余下三府则考策论。

    这是胡高望在时就定下的,谁知要“案临”三府时,朝廷一道诏令却把他调回京城任职,结果不仅江苏教育界为之震动,也使得原本早就应该开考的三府考试日期又给拖延下来。

    朝廷没有委任老宗师,只叫江苏巡抚代管学政事,也就是说接下来三府院试案临的老宗师就是巡抚大人。

    而巡抚大人是知道考卷内容的。

    那么,这显然是“官方剧透”。

    有了准确的策论题目,也知道这是让考生以先贤为例阐述选拔人才于国家重要性,那扬州考生只要不是蠢的偏题,照本宣科的举举其他例子,再洋洋洒洒一通,基本都能拿大分。

    如此一来,扬州的生员录取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巡抚大人为何要透露考题呢?

    赵安觉得那一万七千两应该不至于让巡抚大人亲自下场,因为怎么看性价比都不高,而且自己与巡抚大人没有任何利益往来,就算对方捕捉到老太爷对他赵有禄挺上心,最多也就客气一下不找他麻烦,没必要以抚台之尊做这示好“巴结”之事。

    答案很快就来了。

    在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凉亭中眺望远处江景时,巡抚大人图穷匕现,面带笑容道:“听说你扬州府学在搞学子借读是吧?搞的还挺不错,扬州府上报藩台衙门说今年府学进项堪抵过往十年,若各府都照此办理,朝廷不仅无须拨付地方官学办学钱两,甚至还能将此进项盈余收入太仓以为国需。”

    赵安面色不变,认真听着。

    扬州府学搞借读财源滚滚这事瞒不了人,方知府向上面汇报一下也是正常。

    未想巡抚大人话锋一转,竟是让赵安以督学委员身份在全省各府大力推广借读,但各府学收取的借读学费统一入省藩库。

    藩库是布政衙门的省级银行账号,钱入了藩库就属国家的。

    巡抚大人打的真是一手好算盘!

    不过各省教育机构是独立于各省行政体系的,不管是巡抚还是布政都管不了学政,唯一跟学政打交道的是布政使司。

    原因是需要协调一些教育经费。

    江苏有八个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