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计研所所长拔枪?华大佬看重谢柔数学天赋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谢威啊,你是不是太急切了一些?这才说了没几天,要调人中间可有不少手续……”

    刘德宝没想到谢威是为了计算机研发团队的事情来找自己。

    实际上,他连问都没问李瑞什么进展,就等着李校长搞定了给他打电话。

    中科院啊!

    里面的大佬们,谁惹得起?

    别说大佬们的能量,就是大佬们的学生,很多都是身居高位,根本就不是刘书记自认惹得起的。

    “我急切?我的书记啊!你是一点都不关心学校项目的情况?十号项目已经启动,为之配套的各个项目都加快了进度。甚至为了配套十号工程,学校启动了核心机项目!”

    “那又如何?战机里面虽然也有计算机,可需求并不是这么迫切吧?”

    刘德宝反正是不敢去跟中科院的大佬们对线。

    “……”

    看着刘德宝眼神中的清澈,谢威直接放弃了跟他解释,“刘书记,要不您帮忙问问李校长?如果他没办法,我就往中科院走一趟。”

    “行。”

    不让自己去跟中科院的大佬对线就行。

    至于李校长去,或是谢威自己去,对刘书记来说,都比自己去要好。

    谢威之前不是说过“死道友不死贫道”么?

    哪怕跟部队的首长对线,刘书记也是丝毫不怵的,可中科院的大佬,真心是不敢惹。

    很快,谢威就得到了李瑞的答复:正在办!

    “得,咱们还是得去一趟。这么久了李校长都没办下来……”

    谢威找到于国峰,把情况给他说了。

    于国峰也算是国内最早一批学习、研究计算机的人,虽然没有海龟的背景,跟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不少人都认识,谢威自然要拉着他一起去的。

    “行吧。什么时候走?我让人安排车票。”

    于国峰能理解谢威的急切,现在无论是CAD辅助设计的软件运行,还是对微型计算机的功能提升,都必须要更强的中央数据处理器以及配套的芯片。

    这一点,仅仅靠着目前哈工大的电子工程以及计算机团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找中科院计算机所是最好的。

    那里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计算机专家,连国防科大也没法比。

    “火车太慢了,而且最快的都得明天早上……直接坐飞机过去,虽然中间要加一次油,今天下午就能到,晚上找李校长了解清楚情况,明天一早去找中科院……”

    谢威已经无法忍受目前火车的速度。

    虽然运-11最大速度就220公里,可是火车的两倍还多。

    快车每小时的速度也不过百,而且铁路都是单线,没有启动复线建设,走不了多远不是得上下乘客就是需要跟铁路上的其他火车错车,时间更慢。

    于国峰看着谢威,最终啥都没说。

    虽然他觉得两个人乘坐一架飞机专门往首都飞一趟的成本比坐火车的几十块钱高了好几十倍,时间对现在的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哪怕提前一天解决技术问题,所能带来的收益也远远超过飞机飞一趟的成本。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而且,坐飞机去,明天上午如果能谈妥,下午我们就能带着人先回来,晚上就到了!”

    谢威知道于国峰想什么。

    学校对计算机相关项目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穷惯了的于国峰等人出门时候,首选依然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以节省经费为主。

    哪怕运-11的使用对学校所有教授级别都开放,就为了让他们把更多时间花在项目研究上,减少在出差路途上的时间,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向学校后勤申请乘坐专机出门。

    这种观念,要不得!

    本来谢威是嫌弃运-11的航程不够,稍微远点,飞几百公里就得降落加油,速度还慢,跟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没法比。

    之前沪市飞机厂倒是找上门来,运-10的情况谢威最清楚不过,哪里敢乘坐飞百十个小时框梁就出现裂纹的运-10?

    为了扭转学校大佬们的观念,现在谢威出门为了节省时间,基本上都是乘坐学校这架运-11。

    要是运-8解决了气密舱结构,倒是可以考虑。

    运-8的最大平飞速度662公里,巡航速度每小时也有550公里,几乎是运-11的三倍。

    更重要的是运-8的最大航程将近6000公里,在全国范围内,去任何城市都不需要中间降落加油,哪怕是从东北飞到西北,也只要六七个小时而已。

    而这年头,国内的民航客机不多,空中线路也不繁忙。

    唯一让人担心的就是飞机的安全性。

    两人上午出发,下午五点就到了首都,李瑞派了车来接两人。

    “飞机是比火车快多了啊!”

    于国峰不是不知道飞机快,可那成本……

    “于叔,现在对我们来说,时间才是最宝贵的。一个方面技术的突破,就意味着相关的技术项目基础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以更快地搞出来……”

    一路上,谢威并没有跟于国峰讨论关于乘坐飞机的成本问题,而是一直都在讨论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集成电路的跟软件等领域,谢威基础可能不如于国峰,可在未来发展的方向上,远远超过于国峰。

    毕竟很多都是现成的。

    谢威提出来,于国峰的团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之前学校跟运-10团队项目在接触,听说准备购买运-10?大飞机的飞行成本可是更高……”

    车上,于国峰主动问了出来。

    “拉倒吧!”

    谢威直接摇头,“运-10去年9月完成首飞后,开始了密集的试飞工作。但是运-10的设计,并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法,这就导致有不少的设计缺陷。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运-10配套的设备跟不上……应该利用大型模锻机一次成型的框梁等核心结构件因为缺乏大压机,采用的分段压制,然后焊机的方案……另外,配套的涡扇-8进度也没跟上……在首飞之前,很多的实验都没有完成……”

    一说这,谢威就很闹心。

    运-10的下马,几乎是所有国人心中的痛。

    就因为运-10下马,中国的国产大飞机,晚了好几十年才飞起来。

    原本他忽悠着李瑞恢复航空工程系的时候,同样考虑过学校先把运-10项目接手过来,避免运-10缺乏经费而导致无法持续研究下去。

    为此,刘德宝专门按照谢威的要求去收集了相关的信息,汇总信息后才发现,运-10虽然完成了首飞,就跟目前的涡扇-6等顶级技术项目一样,配套跟不上,都只是解决了基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