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请设国子监武科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京师步入腊月,年尾渐浓。

    今年皇帝又要办上元灯会的消息传出,京师更是全城沸腾。

    去年上元灯会的盛况,让不少老京师人念念不忘,今年朝廷的成就比去年更大,理应好好庆祝一下。

    对于百姓来说,皇帝用自己的内帑办灯会,确实是与民同乐的事情。

    进入腊月,国子监也放了寒假,一帮贡监生没闲着,沈鲤带着众人整理校舍,准备迎接第一期吏科班的生员。

    国子监最不缺的就是校舍了。

    国子监最鼎盛的时期,整个国子监中有数千人一起读书,校舍开了一间又一间,连监内的花园都平了建造校舍。

    只可惜随着科举的地位上升,监生的出路越来越少,国子监开始了第一次衰落。

    而民间书院的兴起,让国子监的官办教育都维持不下去了,国子监又开始第二次衰落。

    如今整个国子监中,登记在册的监生有六百人,但是其中真正来国子监上课的不足两百人。

    剩下的四百人,要么是花钱捐了个功名的监生,要么是有监生资格但是没来国子监上学的。

    国子监大片校舍都废弃了,这也是苏泽每次都瞄着国子监的原因。

    张纯擦了擦额头,这次顺天府的吏科试一共录取了二百人,加上主动报名免试的秀才,合计二百四十人。

    第一期吏科班在正月十六开学,为期三个月,三个月后参加结业考试,通过的就会由吏部统一安排,进入顺天府区域的官府衙门工作。

    作为国子监司业,沈鲤要负责这些吏科班生员的上课和生活。

    校舍清理出来,宿舍自然有国子监的杂工帮着打扫。

    沈鲤领着监生们清理完了校舍,又将张纯、朱俊棠等几个考中举人的监生喊到了自己的公房。

    “你们都考上了举人,如果现在去吏部候阙,也可以等到县学学官的职位了,本官已经提请礼部,准许你们在吏科班授课。”

    “当然,这么做会耽误你们的学业,所以本官也和祭酒商议了,国子监给额外一份廪俸,如何?”

    听到这个待遇,张纯等家境贫困的监生都意动了。

    大明监生的待遇,是每月给米一石。

    京师的粮食价格,贵的时候一石米是一两银或者一银元,便宜的时候是四五钱银子,也就是五黄铜币。

    此外监生还有免徭役的权力,以及乡试给童生县试担保这类的额外收入。

    张纯他们还在给《乐府新报》当采风使,现在随着报馆财大气粗,对于他们这些采风使的待遇也更加正规。

    从刚开始的时候给多给报纸五张,现在直接折银,每个月给一银元。

    监生吃住都在国子监内,如果再给廪俸一份,那每个月差不多就有三银元的收入了。

    这个待遇已经接近七品知县明面上的俸禄了。

    众举人都对这个待遇满意,纷纷答应下来,沈鲤挥挥手,让他们回去读书去了。

    送走了学生们,沈鲤叹了一口气。

    国子监也算是翰林清流升迁过渡的路线,他的前几任都是蜻蜓点水过渡一下,然后等礼部有了空缺就升过去,这算是翰林升迁的路线。

    怎么到了自己,就在这司业位置上做了近两年呢?

    更糟糕的是,原本很清闲的国子监司业,现在变得非常的忙碌。

    吏科班开设在国子监,听说宫内的营造学社也要扩招,宫内的房子不够用,内阁也准备将营造学社搬迁到国子监来。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无非就是多了一些听课的工部官员和太监罢了。

    前些日子,刑部侍郎李一元上书,锦衣卫镇抚司的民案司业务能力低下,印花钱征收不力,所以请求设立律科班,提升这帮人的业务能力。

    隆庆皇帝自然没有不许的,朱笔一批,这帮东厂和锦衣卫又要来国子监上课了。

    满朝诸公把国子监当什么了?都往国子监里塞?

    可沈鲤不过是个小小司业,也只能咬着牙接受下来。

    ——

    东宫到了腊月也开始放寒假,定国公徐文壁受太子召见,来到东宫,却发现苏泽也在场。

    见到苏泽,徐文壁这个超品大员也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和苏泽寒暄了两句。

    对于他们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臣,政治待遇主要靠投胎,努力反而是减分项。

    你一个勋贵努力上进要做什么?这都不敢想!

    所以大部分勋贵的生活目标,都转移到了赚钱上。

    谁不知道,苏泽是京师的财神爷。

    京师这么几个赚钱的产业,哪个不和苏泽有关?

    就说国丈武清伯李伟家的庄子,靠着种土豆赚了多少?

    就连武清伯隔壁的几个庄子,也靠着偷武清伯家的土豆种苗发了财。

    听说太子又给武清伯一种名为红薯的作物,听说这一次武清伯亲自披甲,每日拿着长矛巡视农庄。

    徐文壁态度恭敬,但是苏泽也没有轻慢这位定国公。

    双方寒暄了一阵子后,小胖钧撂下话,说是苏泽有事要和定国公商议,就带着张宏回去睡回笼觉去了。

    明伦堂内就留下了苏泽和徐文壁,这位顶级勋贵不知道怎么的,单独面对苏泽的时候紧张起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朝会的时候遇到阁老们一样。

    苏泽开口说道:

    “国公,苏某央求太子请您过来,是有一件事和您商议。”

    “苏翰林有什么话就说是了!”

    徐文壁一副好说话的口气,他以为苏泽是要带着自己发财。

    苏泽却说道:

    “这次李成梁部曲在京师闹事,陛下震怒,惩办了李成梁。”

    “苏某想,李成梁会犯下错误,还是因为朝廷缺乏教育的原因。”

    “苏某也和戚帅谈过,如今军户中的子弟,很多都不事兵法,家学断绝,不少百户千户,乃至于指挥使,一年到头都不去军营,如果真的遇到战事,这些卫所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苏泽说这话的时候,徐文壁也有些心虚。

    他是顶级的勋贵,而大明的勋贵都是武勋,他其实也兼着三大营都督的差事。

    苏泽说的没错,大明的军官体系,经历这些年的演变,已经成了一种荣誉性的贵族职位。

    因为大明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

    所以演变下来,世袭军职其实就和是“子、男”一样,不过是低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