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定都长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经济东边发达,西边落后。所以必须建都长安以增加西部的权重。

    华夏是大国,首都首先要方便控制四方,位置要靠中,到各地距离都不太远,其次要有战略地位,要有安全性。

    东边沿海地区发达是肯定的,这个无法改变。那么西部必然落后,所以西部必须要成为政治中心,以此来平衡东西方的差距。

    同时,长安属于北方。定都长安,也能平衡南北经济不平衡的差距。既能平衡东西差距,也能平衡南北差距,除了长安还有谁?

    定都长安,能看守西域和吐蕃,开拓西方疆土,恢复丝绸之路,同时抵御绿色。

    有书友提海权,以此反对定都长安。但海权靠的是国策,还是在那里建都?

    当然是国策。

    明清北京靠近大海,德川幕府的江户就在海边,高丽汉城也靠海很近,还有很多岛国,他们成为海权国家了吗?没有。

    海权靠的是政策,是商业驱动。不是首都在哪。非要打着海权的名义,定都东边,西边就不管了?

    退一万步说,即便海权靠的不是国策,而真是靠海建都,那也只适合海权国家。

    华夏是海权国家吗?华夏传统是大陆国家,这个不好。但华夏也不能从大陆国家完全转变为海权国家。怎么办?最好就是:陆权+海权的综合性大国!

    没错,大陆+海权!

    这也是现在做的。国家从来没有说,我们是海权国家。从未说过。

    陆权和海权,要两手都要硬,都要高度重视。作为大国也有兼顾的能力,也必须兼顾,而不是偏爱。

    有人要说花旗国。大哥,人家花旗国是两洋国家好吧?人家东南西北都是大海,当然以海权为重,这是人家的地理决定的。

    华夏呢?西边、北边、西南是纵横极深的大陆啊。正北一直到北冰洋才靠海,西南方向到天竺才出海,正西方更是到欧洲才出海,纵横万里!

    华夏只可能当陆权+海权的综合性大国,而不能学花旗国。中西亚的石油不要了?

    为何沙俄不能成为海权国家?是人家造不出战舰吗?是不喜欢吗?当然不是,是人家的地理决定,它必须要以陆权为主,不然它保不住它广袤的疆土。

    我们也不能学沙俄。

    华夏既不能学花旗国偏重海权,也不能学沙俄偏重陆权。华夏的地理决定,祂应该是陆权+海权!

    并重!

    书中的战略就是:

    靠东边发达的商业和经济,开拓海路搞海权。

    靠西边的大陆纵横和东西大动脉,开拓国土资源(土地和石油)搞陆权。

    陆海东西配合,两条路迈进。

    陆上向西,再向西。即便不成为第二个蒙古帝国,起码也不能比唐朝差,唐朝都到中亚了。

    海上向东,再向东……最后陆权和海权的触角,要在大明的版图上…东西汇合!完成闭合!

    而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绿色),定都长安也很必要!这里就不深入探讨,懂的都懂。

    所以,从平衡东西南北经济差距、陆权+海权的双重战略、居中辐射四方国土、抗绿保传统、强化控制西域和吐蕃,这五个方面考量,有哪个地方比长安更适合?

    你说,哪个比长安更合适,有吗?

    没有了。

    难道建都东边,让西部没落几百年吗?经济中心注定不是西部,然后政治中心也不是西部,西部怎么振兴?东西差距怎么平衡?后世的教训不够吗?

    翻开清史看看,满清在西部打了多少仗?打吐蕃、打准格尔、平囬乱、打阿古柏…从清初打到清末,好几次,吐蕃和西域都差点被大英和沙俄拿走了。虽然勉强保住了,可终究是西部绿了,不可逆的绿。

    定都长安,西部会安全的多。可以在西域之北截住沙俄,让沙俄根本无法东侵。用最省力的方式,圈了整个西伯利亚。

    而书中的倭国、女真、蒙古都残了,东北反而没问题。

    有书友说关中养不起太多人口,唐朝皇帝去洛阳就食。可知道唐朝皇帝为何去洛阳就食吗?最后一次去洛阳就食是什么时候?

    隋唐皇帝,最早去洛阳就食的“逐粮天子”是隋文帝,最后一次就食洛阳的是唐德宗,前后两百年之久。

    两百年间,大概有十次就食洛阳,差不多二十年就要搞一次,的确蛮频繁的。

    原因有很多:天灾(旱灾或蝗灾)、漕运被断、兵灾。

    但总体而言,似乎是当时的关中,已经养不起那么多的人口。不是因为土地少,而是因为隋唐时期,西北经历了一个暖干化的干旱期。这个暖干化的干旱期,长达两百年之久!

    著名的罗布泊,就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干涸。不少西域小国,都被这个干旱期毁灭。

    西域的沙漠化,西北的沙化,就是这个两百年的干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