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保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天高云淡,日上三竿。

    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在地毯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吴晖推开窗户,微风拂面而来,清新而自然。

    深吸了几口,感觉脑子里清醒了好多,吴晖捏了捏发涨的眉心:“再不喝了!”

    孙嘉木瞄了他一眼:“领导,昨天、还有前天,甚至大前天,你都是这么说的!”

    吴晖愣住,无言以对。

    他仰着头,想了好久,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都怪王齐志!”

    “对!”孙嘉木重重点头,“赖王齐志!”

    算一算,两人到西京已经五天了。看了大雁塔,逛了芙蓉湖,去了省博,还参观了景陵、杜陵。甚至还到终南山上转了一圈,见识了一下现代隐士的修道生活。

    逛了一整天,晚上是不是得消遣一下?

    王齐志主打一个好客,哪儿好吃,哪儿有特色,就带他们去哪。

    而每天临上桌之前,两人都信誓旦旦:今晚绝对滴酒不沾。

    但毫无例外,每天都喝多。

    自然而然,第二天等起床,都快中午了。吃顿午饭,再随便逛逛,天又黑了。

    然后,原封照旧。

    五天,十年的茅台喝了三箱,但林思成的研究中心门朝哪开,两人都还不知道?

    “再不能上当了!”吴晖叹了口气,“今天任王齐志说出花来,咱们哪都不去。”

    孙嘉木想了想:“都逛五天了,应该没地方了可去了吧?”

    “谁说的?”吴晖“呵”的一声,“兵马俑你去了?”

    “咦?”

    搞考古的来了西京,竟然不看一下兵马俑,着实说不过去。

    啧,又拖了一天?

    正嘀咕着,“当当”的两声,孙嘉木打开房门。

    看着探头探脑的王齐志,他斜着眼睛,“呵”的一声:“王教授,今天又准备带我们去哪逛?”

    “不逛了,景点看多了也没意思,剩下的改天再去!”王齐志一本正经,“今天带两位领导看研究中心!”

    “哈,不拖了?”吴晖笑了一声,“琢磨了五天,林思成准备拿什么糊弄我俩?”

    “放心,绝对不糊弄!”王齐志振振有词,“肯定让两位领导满意!”

    两人对视了一眼:真的假的?

    其实第一天,他俩就觉察到了。

    虽然林思成说,有了点重大发现,需要侧重研究一下,最多三五天。但两人怀疑,林思成应该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很正常,两人也表示理解:这不是种菜,种子埋地里再浇点水,就能长出苗来。这是复原失传上千年的古代工艺,遇不到难题才稀奇。

    同时,两人也在琢磨:是不是从一开始,林思成就在放空枪?

    可能并不像他说的,有上吨的样本,更或是,压根就没找到?

    但把他俩哄到西京,林思成肯定是要拿出点真东西来的,所以吴晖和孙嘉木耐着性子,跟着王齐志胡混了五天。

    终于要见分晓了?

    两人精神一振,简单收拾了一下,跟着王齐志下了楼。

    宾馆就在学校边上,拐个弯就到。进了校门,王齐志直直的把他们领到文遗学院实验中心。

    左右瞅了瞅,孙嘉木眯住眼睛:“王教授,这地方不对吧?我记得你说过,你们那研究中心,是单独的三层楼?”

    “我怕待会吓你们一跳,先带两位铺垫铺垫!”王齐志笑着指了指,“我实验室就在上面!”

    “搞铁器文物保护研究那个?”

    “对!”

    两人眼睛一亮。

    这个项目,几家顶尖机构也才开始涉足,比如国家文物局文研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比如国博,比如北大。

    可以这么说:这几家基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换种说法:都在使劲的往里砸钱,却砸得不明不白。

    按王齐志的说法,他和林思成也是摸着国博和文研院过河,但吴晖直觉没这么简单。

    连文研院和国博自己都不敢保证:他们的研究方向一定就是对的,砸进去的那么多钱会不会白花,你怎么摸?

    “上去看看!”

    王齐志带路,径直上了三楼。

    没怎么介绍,只说是带朋友来看一下,各组打了声招呼,各司其职。

    王齐志本来想解说一下,但吴晖压根不上套。

    搞了半辈子研究,负责的还是文物考古领域最顶尖、最权威的部门,吴晖坚信一个道理:

    搞学术领导的,十个有八个都爱瞎寄巴吹,一斤话里能挤出七两的水份。

    你得看具体搞技术研究的在怎么干。

    他摆摆手,意思让王齐志别说话,他自个会看。

    王齐志从善如流,带着他们进了实验室。

    与年前相比,实验室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上了好几套新设备,原有的两个实验组扩大到了三个。

    包括辅助人员,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

    一如既往,各司其职,专注而又投入。

    吴晖暗暗点头。

    他一直认为,搞研究的还是纯粹一点的好,就比如像眼前:你看你的,我干我的。

    不需理会是不是领导,又是谁带来的,我把我的活干好就行,其他的自然有上面的领导顶着。

    由此可见,林思成的实验室管理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暗暗转念,如走马观花,大致看了一圈。

    但看的越多,吴晖越是觉得不对劲:不是……这研究的都是什么?

    几个组都在做实验,做的都是金属防锈的钝化处理,但实验的标本,却让他有些看不懂:

    牛油、菜籽油、茶叶、松脂、食用碱水、磷矿石、泡花碱(天然矿石,俗称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甚至还有葡萄糖?

    他看了好久:“王齐志,这是在研究什么?”

    “古代金属防锈技术中的吸膜成份!”

    吴晖愣住,嘴张了好半天。

    一直说铁器文物保护,但同类型的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却有本质的区别:

    文研院的研究方向是出土铁器文物保护研究,属于田野方向。

    国博的研究方向则是馆藏铁质文物技术研究,主要针对文博机构。

    两个课题均属国家文物局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

    但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是文研院,国博,还是后来的北大,或是北工大,都是以“已出土文物”、“现代保护技术”为重心。

    说白了:防止金属文物出土后,发生“崩溃性”的病害锈蚀现象。

    比如有些青铜器,刚出土时金光锃亮,但有的几分钟之内,就能锈的跟刷了一层黑漆一样。

    更有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的锈成渣,碎成粉。

    所以,林思成和王齐志搞的这个“古代金属防锈”,不是南辕北辙,相背而行?

    那王齐志之前说的,“摸着文研院和国博过河”,又是怎么摸的?

    吴晖皱了皱眉头:“核心数据呢,能不能看一看?”

    “看倒是能看!”王齐志沉吟了一下,“但领导,你得保密!”

    吴晖都被气笑了:王齐志,你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

    大学毕业就进文研院,一干就是七八年,学的是金属文保,干的也是金属文保,好歹也是领过部级奖项的研究员,你学生有没有研究对,你自己看不出来?

    抛开这些全都不谈,你老丈人总姓单吧,要什么资料找不到,看什么数据看不到?

    结果,就这?

    我没指着你鼻子笑话你就不错了,你倒好,让我保密?

    “好,我保密!”吴晖又气又笑,“给老子开电脑!”

    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