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屈才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次数少,全是我根据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推导、排比的结果,你肯定不信?”

    吴晖“呵”的一声:“王齐志就是这么说的!”

    但我信个锤子我信……

    林思成笑了笑:“我说几篇,吴司长应该有印象:其实在2000年,上海电力大学的徐群杰教授就提出过复配钨系缓蚀剂对铜电极缓蚀作用的交流阻抗研究方向。

    2004年,大连理工提出植酸盐掺杂聚吡咯/纳米SiO2/环氧树脂长效耐蚀涂层的制备及缓蚀性能……

    2005年,武汉大学的何俊教授提出2-巯基苯并咪唑和钼酸钠对黄铜的协同缓蚀行为研究。”

    “这三篇论文,是国内最早有关BTA无机盐协同、BTA有机盐复配协同应用。在此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还有很多……”

    “南京博物院的徐飞教授2002年提出:缓蚀剂BTA与AMT保护青铜文物的对比研究……2004年,河北科技大学提出SiO2微球负载BTA缓蚀剂型自修复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及2005年,BTA系列缓蚀剂对铜缓蚀作用的光电化学比较……”

    林思成每说一篇,吴晖的眼皮就跳一下。

    有些他知道,比如徐群杰教授:这位是中国能源材料电化领域的大牛,负责的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而且同时研究好几项。

    但他的主攻方向是电厂化学、储能电池材料、电力材料防护。相比较而言,金属防护的比重极小,细分到BTA考古领域的研究,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徐教授提出的方向,只是方向,提完后扔那就不管了。

    国博立项时,倒是有人提过,要不要试一下。但随即就有人反对:一是没电力集团有钱,二是没徐教授专业。他都没有持续研究,可见难度之大?

    随后便做罢。

    有的吴晖也了解过:武汉大学的何俊教授提出2-巯基苯并咪唑和钼酸钠,这个方向是电镀领域的镀铜光亮剂方向,和BTA沾点边,但也有限。

    还有南京博物院的徐飞教授,AMT是偏钨酸盐,与BTa配比,效果还不如基础溶剂。

    所以,如果说林思成靠这些论文推导出实验单元、构建出排列方式,乃至准确预测实验单体,吴晖坚决不信。

    林思成左右看了看:“我再说一本,但吴司长你听一下就好,出了这个门,我肯定不认……

    1991年11月,轻工部出版过一本《技术资料:近期美国精细化工配方与技术》,其中就包括BTA无机盐复配、有机盐协同,不知道吴司长有没有印象?”

    精细化工配方,还包括技术……不可能!

    美国佬能这么大方?

    吴晖半信半疑,努力的回忆:“我怎么没印象?王齐志你有没有印象?”

    王齐志直摇头。

    “因为期刊就登了一期!”林思成笑了笑,“美国给的技术,十月份给的,十一月份出版的,第二年元月份就要走了,之后明令限制我们使用。所以,九二年二月份,国务院下红头文件,把全部的期刊全追缴回去了……”

    王齐志瞪着眼睛,听故事一样。

    吴晖回忆了一下,脑海中闪过一道光: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了。

    之前,两家可谓是好的蜜里调糖,但之后急转直下。借用当时新华社的一句话:中美关系极度紧张。

    按照林思成的说法:老美刚给了技术,但苏联发生变故。自然而然,中国就成了最大的对手。再给技术,就等于给敌人送枪弹。

    甚至于,已经给了的也得要回去。

    照这么理解,倒也能说的过去。但吴晖委实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

    “术业有专攻,在当时的考古领域,精细化工技术应用的不多,所以吴司长可能没怎么留意。但各大高校,各工业研究机构,肯定有印象……”

    稍顿了一下,林思成若有所指:“比如徐群杰教授,比如武大的何俊教授,都应该了解过……但BTA技术在期刊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分析也不是很详实,再者应用领域也有限,所以就没怎么下功夫……

    时间一长,也就仅剩点模糊的印象,偶尔记起来,就赶快发篇论文。也算是给相关的研究单位提供点方向……”

    两人怔愣了一下,恍然大悟:林思成刚才说的那些论文,原来是这么来的?

    BTA只占很小一部分,那其它的呢?

    下意识的,吴晖想起了徐教授的那几个国家级项目,以及动不动就获奖的武大分子科学学院。

    顿然,他双眼一亮,刚想问一句:既然期刊全被追邀,你从哪看的?

    但随即,吴晖又想起林思成刚说的那句:吴司长,你听一下就好,出了这个门,我肯定不认。

    道理很简单:你偷偷看,偷偷学,偷偷研究都没问题。乃至换个名目,光明正大的发表论文,更没问题。

    你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做好被人骂,甚至被请去上思想教育课的心理准备。

    搁吴晖,吴晖也不认。

    他也算是明白:林思成为什么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成果,却捂在手里不发表?

    肯定要发表,但不可能一股脑的往外发……

    正转念间,林思成又解释了一下:“吴司长,你如果想找,肯定能找到相关的资料,顶多也就换个名目,更说不定能借到原始的手抄本。”

    “等你看了你就明白:BTA技术资料确实很少,只有几个细分后的研究方向。既便是研究,各单位也肯定是紧着前面那些有详细配方、应用范围比较广、相对比较重要,乃至于有可能会被卡脖子的技术”

    “所以,大佬们不是不会,只是顾不上而已。我只是适逢其会,算是捡了个漏,不用把我想的太神奇……”

    吴晖默然。

    如果说,无机盐、有机盐是林思成从这里找到的思路,那动、植物源协同、BTA树脂复合型防护,总是林思成自主研究的吧?

    资断和数据他全看过,吴晖可以肯定,林思成已经突破了关键步骤,剩下的无非就是验证。

    他更能断定:近十年BTA考古领域的研究方向,不可能跑出这两个范围。

    无毒、环保,以及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缓蚀率,意味这两条赛道,已经彻底被林思成给封死了。

    如果把消息传回去,估计文研院和国博的那些专家,以及北大的胡教授,得拿头砸墙……

    吴晖叹了一口气:“林思成,你跟着王齐志,屈才了!”

    王齐志眼睛一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