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用数据说话(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怎么和故宫中的藏品那么像?

    孩儿枕像,诗文枕更像?

    正狐疑着,林思成再点鼠标,瓷枕下出现两张表。

    标的很清楚:第一张是诗文枕釉层部分主量元素关系散点图,第二张是三彩低温釉陶枕釉面化学组成。

    只是一眼,吕所长猛的愣住,往前一扑。

    后排的几位专家满脸错愕:怪不得那么像?

    看主要元素关系和釉面化学成份就知道,屏幕上这两件,和故宫的藏品,完全是同一类东西。

    其它专家正莫名其妙,心想吕所长激动什么?随即屏幕一闪,图片换成了另一只诗文瓷枕。

    林思成笑了笑:“吕所长,您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吕呈成张了张嘴,不知道怎么说。

    何止是眼熟,最后这一只,他前两天还在故宫里见过。

    再看那两张成份表,说直白点:图片上这两件,和故宫中珍藏的那几件,是同一时期,同一座窑炉中烧出来的。

    而之前,故宫上下,一直都以为是宋代定窑产……

    其它专家也转过了弯:凭图片就能看的出来,两件白瓷枕已不仅仅只是“像”。

    同样的胎质,同样的釉色,同样的白地剔花,同样的珍珠地工艺。

    脑筋再迟钝,也能猜出个大概:十有八九,屏幕上这两件,和故宫中的藏品成分一致。

    但看看最后那件,诗文的第一句是不是“瓷中定州犹椎伦”?

    最后一句,是不是“乾隆戊子仲夏月上瀚御题”?

    然后再看看吕所长和几位故宫的专家的表情,是不是跟大白天见了鬼一样?

    其他的专家们瞬间猜了个七七八八:自始至终,故宫的专家都以为,这件瓷枕是定窑枕!

    现在,却成了什么听都没听过,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的河津窑?

    顿然间,专家们的神情都古怪了起来。

    烧过可媲美宋代名瓷的薄胎白釉瓷?更烧过被乾隆误以为是“定窑”的贡枕?

    如此一来,这个河津窑的技术水平,岂不是直追宋代五大名窑?

    正狐疑间,林思成继续放图:“之后,我们继续在永济征集文物,同步寻找遗址线索,最终在永济古城找到疑似宋末金初时期,从蒲州渡口往西京、开封转运瓷器的仓库遗址……”

    “之后与永济考古部门紧急发掘,发掘出白地刻花残器一千余件,白釉瓷残器三百七十四件,完整白釉瓷器六十五件……像图中的这种薄胎细白瓷碗,有十四件……”

    “经鉴定,年代均为宋末金初,之后检测:胎釉成份与前两次征集的文物完全一致。其中:胎厚0.8-1mm,硬度7.0,氧化铁均在0.67%左右,在高温还原焰中呈色,光线穿过时被选择性吸收,散射形成暖色调,透光率10-20%……”

    稍一顿,林思成指了指最后的那张数据表:“但有一点,呈色元素除了铁与锰,还有微量的钛与铍……”

    不用他特意强调,长眼睛都会看,就最后一张图表中的最后三项:古代的白釉瓷,不论是宋元、还是明清,钛与铍含量都不足这张表上的三分之一。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硬度和透光率:摩氏硬度7.0,透光率10-20%,胎厚0.8mm……别说宋代,这个数据,甚至已经达到明代永宣时期官窑薄胎瓷的程度。

    之前说好的山西无窑,山西无名瓷呢?

    “百分之二十的透光率,完全能达到‘透光见影’的程度。即便是在宋代,能达到这个透光率的瓷器,只有一种……”

    骤然,吕呈成的脑海中闪过一道光:“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

    林思成很想竖个大拇指:吕所长还是那个吕所长,直指要害,直捣黄龙!

    他用力点头:“是的吕所长,就是湖田窑的影青瓷……事后分析证实,两座窑的烧瓷工艺流程属于传承关系……”

    吕呈龙愣了一下:能猜到不难。

    他能猜到,在场搞瓷器研究的专家都能猜到:因为同时期或更早,烧过薄胎瓷的窑口就这一家。

    何况还有完整的数据?

    1982年,湖田窑就开始发掘,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一直研究到现在,相关的论文没发表上千篇,也就三五百篇。

    拿着数据一项一项的比,也能对比出来。

    但能猜到是一回事,能不能证明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你不能光凭数据,得推导出具体工艺,并相互验证。

    你还得找到工艺链相对完整的遗址遗存,不然就算找到上万件文物,作用和影响力也就那样。

    想到这里,吕呈龙恍然大悟:这小孩肯定找到窑址了,不然,今天的讲座就不会是什么“河津窑白釉瓷工艺起源与演进”。

    顿然,他精神一振:“窑址在河津?”

    “是的吕所长!”林思成点头,“前后找到了四处,分别对应唐、宋、金元明、清代……时间跨度一千一百年……”

    “唐代?”

    “对,不过是晚唐!”

    说着,林思成又放了一张图:“这是在河津北古芹晚唐时期的瓷窑遗址中发现的玉壁底碗……”

    吕呈龙瞄了一眼,眼底泛光一抹光。

    他终于知道,局领导为什么同意,让这小孩在这里搞讲座?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只唐代的碗,而是这个河津窑烧这种薄胎瓷的时间,比湖田窑更早。

    领导们也很想知道:湖田窑的薄胎瓷工艺技术,是不是从这个河津窑传过去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