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得不偿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何谓黑三代?

    即大明正统,景泰,天顺。

    正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一个年号,在位十三年,然后发生了后世闻名的“土木堡之变”。

    后弟弟朱祁玉继位,年号景泰。请术士仝寅占卜,得“正统不祥”。于是景泰帝下令,尽数销毁宫内外“正统”纪年款的器物。

    八年后,景泰病逝,英宗(朱祁镇)复辟,年号“天顺”。又请仝寅占卜,又得“景泰不祥”。然后英宗也下旨,尽毁宫内外“景泰款”器物。

    又八年后,英宗病逝,朱见深继位,即成化帝。请的还是仝寅占卜,又得“天顺也不祥”。然后,成化帝就把天顺款的器物也全毁了。

    反正是野史,是真是假无从考据。但迄今为止,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发现任何“正统”款和“景泰款”的文物。也不论是瓷器、铜器,还是牙角木雕。

    天顺款的倒是有发现,但拢共就只有三件,而且全是瓷器。

    前两件为山西大同民间私窑产的青花波斯文筒式炉,两件出自同一窑口,包括器型、纹饰、乃至诗文的内容全都一模一样。

    一件由香港实业家杨永德先生于1988捐赠,现珍藏于故宫。另一件从大同民间征集,现藏于山西博物馆。

    最后一件是唯一的一件官窑,出土于武汉江夏楚昭王朱桢家族墓,现藏于湖北博物馆。

    举世就三件,这儿却突然冒出来了一件?

    哪怕只是半边底座,也足够令人惊诧。

    林思成一脸稀奇,拿了起来。

    赵修能和叶安宁就在旁边,起初都没怎么留意,心想林思成拿个破底座干什么。但随后看到上面的“天顺年”,两个人的眼珠子差点蹦出来。

    这什么,天顺青花?

    关键的是,老化迹象很明显,胎体已经近于干且酥的程度。是不是天顺之后造的伪托款不知道,但赵修能能断定,年代最少也应该在清早以前。

    仔细再看:胎质稍有些粗,且颜色偏灰,杂质也很多。可以明显的看到石英颗粒和铁质杂质形成的黑斑痕。

    再看青花发色:蓝中泛灰,颜色发暗,更接近于黑蓝,这明显是明早产自江西的石子青,俗称土青料。

    所以不用怀疑:不管是真的天顺款,还是后来的伪托款,肯定是民窑烧出来的……官窑要么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要么用同为国产,但发色更好的平等青。

    但不管是哪个窑口,即便烧的再差,只要证实出自于天顺年间,它也是举世第四件。

    两人没吱声,随着林思成看了几眼。也没多久,林思成抬起头:“师傅,这怎么卖?”

    摊主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稍稍发福,一脸的精明相。

    他抬眼瞅了瞅四个人的装扮,瞬间有了判断:不差钱。

    而后手指一竖,“一万!”

    林思成话都懒得和他说,扔下就走。

    这套路他见多了,老板要不急,算他输……

    果不然,他刚转过身,袖子就被老板拽住了,胖脸上挤着油光:“嘿,小伙子,你看清楚:我这可是天顺青花,一万都低了!”

    林思成“呵”的一声:“别说天顺,你去问问,一块建文青花的瓷片才卖多少钱?”

    老板斜着眼睛,一副你不要蒙我的表情:“建文朝哪有青花?”

    “对啊?”林思成指指瓷片,“你既然知道建文朝没出过青花,那怎么敢保证,这一片就是天顺朝烧的,而不是后来的伪托款?”

    老板被问的哑口无言。

    他当然没办法证明,要能证明,这东西落不到他手里,也摆不到地摊上,更留不到现在。

    究其原因,还在于这块玩意烧的太差:青花发色太暗,瓷胎太糙,一看就是小作坊出来的……

    “但这上面的‘天顺’,总不是假的吧,这可是我的镇摊之宝!”

    他嘟嘟囊囊,又一岔手掌:“最低五千!”

    林思成没有说话,做出犹豫的样子。

    五千当然不高,其实在他看来,一万也不高,甚至于两万三万他也愿意买。

    但漏不是这样捡的。

    搁一般人,老板说一万的时候估计已经开始掏钱了。但信不信你钱包还没掏利索,老板立地就能涨到三万,更或是五万?

    林思成估计,老板的心理预期顶多两三千,所以还得绷一绷,不然这胖子当场就能变卦。

    他不置可否,又瞅了两眼:“老板,从哪收的?”

    “乡里,说了你也不知道!”

    “哦!”林思成顺手放在一边,“我再看一看其它的,但你别胡要!”

    “放心!”老板拍着胸口,“除了这一片,剩下的一片一百,十片以上打八折!”

    哈哈……你这一摊的民国货,这还不叫胡要?

    林思成笑了笑,顺手拉过马札。就地一坐,他先扫了扫摊上的成器。

    乍一看,白胎蓝纹,青花一色。但细一瞅,色调浮艳,蓝的刺眼。纹饰呆板单调,看不出丝毫“清花分水”的层次感。

    再仔细看:釉面干涩,玻化度低,胎厚且重,底足糙的扎手。

    大部分的青花纹饰中都缀着小棕眼和凸点,像是唾了一口唾沫一样。

    在陶瓷学中,这种现象叫爆釉,原因不复杂:釉料中氧化钴含量过高造成。

    所以只是几眼,林思成就能断成:虽然都是青花,但这些用的全是工业合成的钴料。换句话说,全是光绪后的东西。

    款倒是挺旧,元、明、清三代全有,但然并卵。

    大致看了几件,林思成又翻瓷片,随口问:“土沁这么重,不会是刚挖的吧?”

    “嘁……”老板一脸不屑,“哪家这么豪,陪葬的全是青花?”

    “我没说墓,我说的是瓷厂。”

    “瓷厂,啥瓷厂?”

    林思成稍一顿,抬起头来:老板的眼神看似精明,瞳孔深处却藏着几丝疑惑和茫然。

    不是瓷厂挖的,你哪来这么多青花器?而且胎质、釉料都一模一样?

    但看来,老板压根不知道?

    不问了……

    看他翻个不停,赵修能准备帮忙,但刚蹲下来,林思成摆了摆手:“算了,挑挑拣拣不够麻烦的:我全要了……加这两箱瓷片,加刚才那一块,五千!”

    赵修能心中一震:箱子里也有?

    胖老板一撇嘴:“我这至少三四百片……”

    就说了半句,林思成已经站起来,又转过了身。

    老板又气又笑,又拉住他:“这年轻人,怎么一点耐心都没有?”

    “你就说卖不卖?”

    “卖!”老板半秒都不带犹豫的,“掏钱!”

    他这块瓷片摆摊上快两年了,但出价最高的也就千八百,能卖两千他就心满意足。

    至于那两箱,五百块钱买了半皮卡,堆家里的至少还能装这么五六箱……

    老板乐呵呵的接过钱,让旁边的同行帮他看摊,又找了个推车,帮林思成拉了出去。

    到了车场,老板愣了愣:好家伙,大奔?

    五千,是不是要少了?

    但随即,他眼睛一亮:“老板,我家里还有好几箱,你要不要?”

    咦,还有?

    林思成故作迟疑:“我回去先看一看,这里面有没有有用的再说……这样,你留个号码!”

    “好嘞!”

    留了手机号,和赵大合力把两箱瓷片搬上车,胖老板还挥了挥手。

    车都开出了车场,叶安宁才反应过来:说好的逛关帝庙呢?

    从进了门到出来,也就十来分钟……

    又过了十来分钟,开到了酒店,几人刚下车,刚打开后备箱,“吱”的一声,大切停到了旁边。

    王齐志下了车,好不惊讶:“哪弄的?”

    “关圣庙!”林思成回了一句,又从包里一摸,“老师你看?”

    王齐志下意识的接到手里,然后……就没然后了。

    他对瓷器再是不在行,“天顺”两个字总认得?

    他的鉴赏水平再是不如林思成,至少会断年代:青花发色虽一般,但已深入胎骨,壳面硬亮出油,反射光呈结晶状排列,呈现如珠光宝气般的温润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