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汝当为太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内不再有反叛之心,那大宋的这两个隐患将会一直存在。

    腹心之患,将发未发,又无法主动消除,大宋来日如何专心于外事?”

    到了这时候,魏仁浦询问赵德秀的话,早已大大超出了原本他设下那个考验的范畴。

    然而赵德秀既敢言想通一切,又岂惧魏仁浦这最难的第三问?

    “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陛下对李筠与李重进二人大加封赏,李筠与李重进面对陛下的封赏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是二人拒不接受,并立刻起兵叛乱。因陛下先施以恩义在先,那时陛下发兵征讨二人,天下人皆不会有异议。

    第二种是二人接受陛下封赏,但在暗中筹谋反叛事宜。

    第二种选择看起来稳妥,实际上却会将他们二人送入绝路中。

    李筠与李重进二人手中虽有些许精兵,却绝对无法与我朝禁军相抗衡。

    加之二人一南一北,难以相连,陛下忌惮的是他们的反叛会煽动人心引起各地的追随。

    先接受封赏,后又背信弃义反叛,只会让李筠与李重进不得人心,中原藩镇哪个会跟随?

    至于魏公所言之将发未发,更无需多虑。

    先贤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陛下近日来故意放任朝廷诸臣议论李筠与李重进的忠心,不是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而是他要在李筠与李重进的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就算李筠与李重进打算先接受陛下的封赏,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筠与李重进心中不自安的情绪也会愈发深重。

    短则数月,长不过一年,李筠与李重进必反!”

    说最后一句话时,赵德秀的语气显得格外坚定。

    他能得出这番判断,除去他有着前世的记忆外,还因为他说的是安史之乱以来,天下藩镇百年不变的传统——敢怀疑,那就反!

    当赵德秀说完他心中所有的分析后,魏仁浦一时间愣住了。

    要想得出以上的分析,除去要将他日前所教的一切融会贯通外,本身还要具备对政治的敏锐判断力。

    就像该如何通过现有的情报,精准预判出赵匡胤的真实想法,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相比于前者,后者才是最难得的。

    对政治的敏锐判断力除去要数十年的从政经验积累才能得到外,就只能靠着上天的给予。

    很明显,赵德秀就是那位被上天眷顾的人。

    政治天赋奇佳者,历史上并不少见。

    而当政治天赋奇佳这一属性与皇长子的身份重叠起来后,带给魏仁浦的震惊是巨大的。

    早年五代的开国之君若有这样的儿子,五代乱世怎会糜烂这么久?

    房内烛光影影绰绰,时明时暗的在赵德秀的身上舞动着。

    这一幕让心中震惊的魏仁浦恍惚间产生了一种错觉:

    赵德秀好似一条初露锋芒的雏龙在暗自蛰伏,他在静待着权势的滋补喂养。

    等到他彻底长成那一日,便可翱翔于九天!

    “汝当为太子!”

    既惊且喜的魏仁浦,良久后口中兴奋的发出了这句感慨。

    魏仁浦的感慨令赵德秀知道,他今日的表现令魏仁浦相当满意。

    或许魏仁浦会将他今日的表现都归结于他有天赋,可赵德秀知道他今日能过关,还得悄悄感谢一个人。

    宋初的名人赵德秀了解的不多,赵光义却是当中一个。

    赵光义身为五代第一梗王,自带吸引人的关环。

    正是在了解赵光义的过程中,赵德秀大概记住了李筠与李重进叛乱的具体时间点。

    世事有时就是如此奇妙。

    尽管欣喜于魏仁浦对自己的认同,但赵德秀不会因魏仁浦的一句认同就得意忘形。

    争储之事凶险万分,他还没完全了解魏仁浦。

    赵德秀离席做避让状,口中说道:

    “魏公慎言,弟子不敢当。”

    赵德秀的避让,将魏仁浦的思绪从感慨中拉出。

    赵德秀的谨慎,让魏仁浦心中渐渐浮现了一个想法:乱世之中,非臣择君,君亦择臣!

    有这样的儿子,赵匡胤的命真好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