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发展的方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小满时节的风裹着麦香,吹遍了江南的田垄。

    苏州府外的麦田里,十几个格物堂的学子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木尺和算盘。

    王二柱蹲在最前头,指尖划过麦芒:“记着,麦穗饱满度看第三节,超过三寸的,一亩能多收半石。”

    身后的孩童们七嘴八舌应着,其中有个曾在儒学学堂读过半年书的少年,手里还攥着半本磨卷了的《论语》。

    他忽然指着远处:“王大哥你看,儒学学堂的先生也来了!”

    田埂那头,孔承宗带着两个儒生站在柳树下。

    他们本是来“巡查农风”却被眼前的景象钉在原地。

    农户们围着格物堂的学子,手里捧着的《麦收测算册》被汗水浸得发皱,册子上的墨字却个个清晰:“行距一尺五,株距八寸,通风透光,虫害自少”。

    有个老农举着册子凑过来,粗糙的手指点着其中一页:“孔先生,您看这上面说,麦秸能编筐子卖钱,这在圣人书里有讲吗?”

    孔承宗喉头动了动。

    他昨日在儒学学堂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刻看着田埂上堆着的麦秸,李三槐教大家用格物堂的法子编的筐子,边角用细铁丝固定,比寻常竹筐结实三成,已有货郎来预定了。

    “这……”他刚要开口,却见王二柱带着学子们扛起木架。

    那是格物堂新造的脱粒机,用脚踏带动木齿转动,一人操作抵得上三个壮汉用连枷打麦。

    脱粒机转动的吱呀声里,麦粒簌簌落在竹筐里,溅起细碎的金浪。

    “孔先生要不要试试?”王二柱递过踏板,“这木齿间距是按麦粒大小算的,既不会漏粮,也不会伤麦秸。”

    孔承宗看着自己白净的手指,又看了看踏板上老农留下的泥痕,终究没接。

    倒是同行的年轻儒生忍不住走过去,学着王二柱的样子踩了踩,麦粒落得更快了。

    当晚,孔承宗给曲阜写了封信。

    烛火下,他笔尖悬在纸上许久,终究没写“格物为异端”只写了“脱粒机可使麦收效率增半,农户称便”。

    而此时的北平府,兵法堂的箭楼刚架起最后一根横梁。

    蒋瓛正带着几个格物堂的杂役调试测距仪,那是个铜制的圆筒,筒壁刻着刻度,通过瞄准远处的旗杆,能算出距离。

    “再测一次。” 蒋瓛指着三里外的靶场,“昨日试射时,测算的距离差了两丈。”

    杂役里有个叫赵二郎的,原是铁匠铺学徒,此刻正眯着眼透过圆筒观察:“统领您看,刻度在‘三百一十步’,上次是没算准风力。”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东风三级,箭程减五步”。

    正说着,孔承绪扛着火炮零件走来。

    他脸上沾着铅灰,袖口磨出了洞。

    这一个月在铁厂实习,他已能认出磁铁矿和赤铁矿,甚至能算出熔炉温度够不够:“蒋统领,新炮的炮管按格物堂的法子加了夹层,今日可试射?”

    靶场尽头,新造的火炮泛着冷光。

    蒋瓛点头时,却见远处跑来个锦衣卫:“统领,接到急报,需即刻演练防御阵型!”

    众人立刻行动。赵二郎迅速架起测距仪测算靶场范围,孔承绪则铺开地图,按格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