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顾家的川蜀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这几日马钰一直躲在家里没有外出,他知道自己频繁出入皇宫,太过于惹人注目了。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己需要销声匿迹一段时间,淡出大家的视线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最近外界关于他的风言风语突然就变多了。

    尤其是卸甲风之事,谈的时候并没有背人,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大家自然认为,他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讨好常遇春,对他非常的鄙夷。

    其中以儒生最为积极。

    毕竟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马钰和他们是一边的,结果出狱后和勋贵们搞到了一起。

    妥妥的小人啊。

    现在抓住机会,自然猛猛的贬低。

    不少勋贵受此影响,对他的态度也不如以前那么热情了。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嘲讽道:

    “到底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亏老夫还将他视为大敌,也不过如此。”

    于是就让人取消了针对马钰的行动。

    毕竟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和马皇后发生冲突。

    但在小组织内部,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常升就别提了,已经将马钰当成了亲大哥……不,比亲大哥常茂还亲。

    现在马钰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其他人也同样对他敬佩不已。

    马大哥为了常升才会如此,这就是义薄云天。

    许多原本对马钰口服心不服的人,也为之心折。

    莽撞咋了,事情干的糙咋了,年轻人出来混义字当先。

    做事不问前程,但求无愧于心。

    马大哥就是吾辈楷模。

    读书人对他污蔑……那些腐儒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他们就是见不得人好。

    他们越是骂马大哥,就越说明马大哥做的对。

    就算他们的父母说马钰的坏话,他们也会认为父母老古董不通事理。

    外界的嘲讽不但没有让大家退缩,反而让小组织更加的具有凝聚力。

    马钰自然知道为何会如此。

    一方面年轻人最是热血,喜欢这种侠肝义胆的故事。

    二来,有共同的敌人,才更容易同仇敌忾,增加彼此的认同感。

    三来,大家觉得自己在对抗全世界,这种感觉太酷啦。

    对于这个结果,马钰是非常高兴的。

    他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搞什么小组织,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他想做很多事情,指望老一辈是靠不住的,这些人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做出本质改变。

    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才是未来。

    这些二代目有父辈的资源,未来也必然是大明的上层阶级。

    谁能影响到他们,谁就能左右大明的未来。

    不过马钰依然没有过多干涉,依然任由小组织野蛮发展。

    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一直在默默的观察,看看哪些人有培养的潜力。

    目前最让他中意的是吴高。

    茶点铺子开业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但开业之后就都没放在心上了。

    还是和以前一样,该干啥干啥。

    只有吴高是真的上心了。

    每天都会监督厨师干活,还制定了一些规矩。

    时不时的抽查糕点茶水品质,核对各种账目明细,将每一笔账都记的清清楚楚。

    也因此,他自然而然的成了茶点铺子的账房。

    不少小伙伴拿此事打趣,喊他大管家之类的。

    他也都是一笑了之,从不争辩也不解释。

    但马钰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人不同于物。

    一样工具的好坏,用一下就知道了。

    人是复杂的,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有个全面了解。

    再说了,他这辈子才十三四岁,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没必要那么着急拉人入伙。

    除了小组织这边,他还也没忘记关注卸甲风的事情。

    郑良琦不愧是当世国手,在只有三味药材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医学功底,硬生生将药方给补全了。

    当然,御医院的其他国手,也没少提意见。

    之后就是实验药效了。

    也不知道他们在哪找到的病人,只用几天就完成了实验。

    之后又根据实验效果重新调配了药材比例,一张急救药方就此问世。

    朱元璋亲自为其取名回阳丹。

    并命御医院加急赶制了一批,连带着关于卸甲风的介绍,一起送往各军各重要将领手里。

    各将领收到丹药都一头雾水,不过随后就被他们当成皇帝的关怀,给放在了一边。

    少数消息灵通知道前因后果的将领,则觉得皇帝有点不明是非了。

    那个小子明显别有用心,你也真当回事儿啊?

    但不管怎么说,皇帝的关怀没人敢不领情。

    大家还是纷纷上疏表示了感谢。

    不过他们的奏疏还没有送到应天,朱元璋就先一步去了元大都。

    本来朱元璋是有些犹豫的,要不要来这里。

    来吧,又觉得没啥意义,反正大明的首都肯定不会放在这里的。

    但毕竟是元朝首都,作为新朝的开创者,他不来走一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然后卸甲风的事情,帮他做了最终决定。

    还是走一趟吧。

    倒不是他真信了马钰的话,而是觉得来一趟顺便见见老兄弟,也是不错的。

    而就在他动身后不久,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皇帝明升,再次送来了贺表。

    庆贺大明攻克元大都。

    朱标以监国太子的身份,接见了大夏使节。

    在贺表送上之后,大夏使节提出了一个请求。

    想要参拜禹王鼎。

    朱标故作为难,直到大夏使节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们三天后参拜。

    而就在这三天时间,大夏使节参拜禹王鼎的消息就被传了出去。

    这更加证实了大鼎不凡,支持禹王鼎的一派声音更大了。

    大夏使节并不知道这些争论。

    他们其实也在怀疑禹王鼎的真假,之所以提出参拜不是因为相信,而是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本以为大明会推诿拒绝,不曾想竟然就这么同意了。

    反而让他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莫非真是禹王鼎?

    三天时间眨眼而过,大明丞相李善长亲自出面,带领大夏使节前往祭拜宝鼎。

    此时大鼎已经被移送到太社稷坛,也就是祭祀天地的地方。

    社稷坛大殿上悬挂着道道红色绸条。

    周遭摆满了儿臂粗的牛油蜡烛,虽然没有点亮,但这一幕也相当的有视觉冲击力。

    大殿两侧各有一组编钟,身着红色礼服的乐师手握钟锤,每一次敲下都有一道音符跳出。

    无数道音符交汇成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的乐曲。

    大夏使节的心神,不禁为之所夺。

    看向宝鼎的眼神里,充满了激动、惶恐、敬畏等等神色。

    差点就忘了来此的目的。

    即便是李善长,受到环境的感染,一时间都有些分不清宝鼎的真假。

    甚至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