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天朝强敌(求月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匈奴人也知道自己不善攻坚,开始扬长避短。

    只南下劫掠,抢一把就走,很少碰坚城险关。

    汉军只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最后没办法开始修筑长城。

    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久守必失,边关依然时不时的就会有隘口被攻破,损失惨重。

    “但汉朝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们开始研究对手的长处,去学习去寻找应对的办法。”

    “前面说过,农耕族群其实是百业齐头并进的。”

    “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用其他行业的资源,去补贴培育某一个行业,使其快速发展。”

    “于是马政就产生了。”

    “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拥有几十万匹战马。”

    “光有战马还不行,还要有骑兵。”

    “但草原人自幼在马背上长大,汉人士兵入伍后才有机会接触战马。”

    “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觉的训练,也不如匈奴人娴熟。”

    “如果说匈奴人的骑兵有九十分,那汉朝的骑兵只有八十五分,依然处于劣势。”

    “既然靠训练无法解决问题,那就上技术。”

    “于是高桥马鞍和马蹬就被发明了出来。”

    前世西学昌盛,公知遍地走。

    什么马鞍马蹬马蹄铁全都是西方发明的,哪怕中国出土了最早的马蹬。

    而且墓葬时间恰恰是汉朝。

    就这都有人闭着眼睛不承认,非要说什么孤例不证。

    后来又在别的地方出土了马蹬,他们又改口说。

    出土文物的形制,和现在的马蹬有区别,不能证明是马蹬。

    只能说,狗粮吃多了真把自己当狗了,已经忘了自己是个人。

    但在大明,可没人敢说这是西方的发明。

    而知道此物对骑兵意义的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忍不住兴奋起来。

    因为接下来肯定就是汉朝大举反击,接着就是卫霍横空出世,彻底扭转了汉匈局势。

    马钰也没有让他们久等,接着就说道:

    “这两样东西,对骑兵来说堪称划时代的发明。”

    “它们让汉朝的骑兵,瞬间达到了九十五分的高度。”

    “然后匈奴骑兵就惊恐的发现,以前被他们戏耍的汉军骑兵。”

    “不但可以举着砍马刀,在快速奔跑中砍杀他们。”

    “还能一边高速奔跑,一边发射弓箭。”

    “汉人骑兵只要人数上百,就敢向他们几千几万人的队伍发起冲锋。”

    “从此,一汉当五胡深入人心。”

    “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绩,让世人传唱,也被很多武将视为最高的功勋。”

    “但大家都忽略了,是汉朝的技术革新在支撑着这一切。”

    常遇春和蓝玉有点意犹未尽,卫霍出塞这么激动人心的大战,你一句话就概括了?

    李文忠却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原来这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朱元璋也是不停点头,正想说一句‘原来如此’。

    哪知马钰却再次开口说道:

    “但汉朝对匈奴的优势,远不止于此,比如制度优势。”

    “汉朝拥有完善严密的组织制度,能为出征的将士提供各种后勤保障。”

    “就算将士们战死,朝廷也会给抚恤金,功劳也会由他们的家人继承。”

    “所以当时的汉军士兵都非常渴望军功,到了战场上也敢于拼死杀敌。”

    “与之相反的是,匈奴没有什么制度可言。”

    “内部是一个个分裂的部落,牧民跟随首领生活。”

    “小首领效忠大首领,大首领效忠大单于。”

    “打仗的时候,大单于下达命令给大首领,大首领下达命令给小首领。”

    “原本在家里放牧的牧民,就这样骑上战马成了战士。”

    “他们也没有粮饷,劫掠的财货一部分献给首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粮饷。”

    “但前提是你要活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然了,也不是完全没有制度,他们还是有一些简单的规矩的。”

    “比如匈奴人就有个规矩,是关于将士们互帮互助的。”

    “如果某个人遇到了危险,被别人救了,那就得把财产都给他当做报酬。”

    “如果某个人战死,另外一个人帮他复仇。”

    “那么他的财产、婆娘、孩子,就都是那个人的了。”

    “匈奴大单于的本意,是激励将士们互相帮助。”

    “然而真实效果,我不说大家也都懂。”

    听到这里,常遇春差点笑出声:

    “这匈奴大单于怕不是傻子吧?”

    “将士们打仗是为了啥?还不就是图抢点钱财回家吗。”

    “现在打一仗遇到点危险,不但没收获,还把家底儿都搭进去了。”

    “运气不好,婆娘孩子都是别人的了。”

    “谁还敢冲锋陷阵啊。”

    李文忠等人也不禁摇头,这制度……只能说太天真了。

    马钰也笑道:“所以匈奴士兵很惜命,喜欢打顺风仗,遇到逆势很容易军心崩溃。”

    “骑兵集群冲锋,可以爆发强大的战斗力,往往可以切割战场,实现以少胜多。”

    “汉军和唐军都喜欢用此类战术,尤其是唐朝更是发明了凿穿战术,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唐朝席君买,率领一百骑兵对龟兹几万人的军队,发起正面冲锋,最后还战而胜之。”

    “但集群冲锋很容易造成己方阵亡,所以缺乏后勤保障和抚恤制度的匈奴、突厥,都没有办法效仿。”

    “还有文化优势。”

    “我们是礼仪之邦,重视香火传承,所以人们都比较重视荣誉。”

    “这种荣誉感,有时候也会让将士们,爆发出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还有农耕文明的厚重,百业齐头并进,让中原王朝的综合国力非常雄厚。”

    “游牧族群的经济模式单一,也就非常的脆弱。”

    “草原上一场大雪,就能让他们元气大伤,几年都恢复不过来。”

    “中原王朝经历大灾,朝廷会从别的地方抽调物资赈济。”

    “只要渡过眼前的难关,来年风调雨顺又能恢复生机。”

    “这也是为何,卫霍落幕之后,汉朝已无战略级别的统帅。”

    “与匈奴的战争也随之陷入焦灼状态,甚至败多胜少。”

    “可最后依然是匈奴先撑不住,主动退往环境更差的漠北。”

    “原因就是汉朝的家底更雄厚,哪怕进入兑子状态。”

    “哪怕用五个子兑一个子,都能把匈奴兑灭族。”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此法太过残暴,非明君所为也。”

    这一点马钰倒也不反对:“汉武帝末年,中原已是破败不堪。”

    “百业凋敝,户口减半,路边随处可见尸骨无人掩埋。”

    “已然是一副亡国之相。”

    说到这里,他看了朱元璋一眼,道:

    “汉武帝的总体策略是没问题的,匈奴必须要打。”

    “但他犯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误,太急于求成了,妄想用一世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虽然打败了匈奴,但终究无法彻底将其覆灭,反倒是差点将自身弄成亡国君。”

    “好就好在,他有霍光和汉宣帝收拾残局。”

    “否则汉朝很可能就此步了秦朝后尘。”

    朱元璋脸色不禁一黑。

    这小子真是不知好歹,不是蛐蛐咱,就是拿咱当学生指点。

    哼,等将你肚子里的知识都掏空,看咱怎么收拾你。

    李文忠、常遇春自然也知道他在借古喻今,都假装没有听到。

    心里对马钰已经叹服,这胆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关键上位还真忍了,一点都没有爆发的意思。

    这小子以后是个人物啊。

    不对,现在已经是个人物了。

    毕竟这边人多,马钰觉的还是得给朱元璋留点面子,免得他绷不住真爆炸了。

    所以只是暗暗的点了一下,并没有多言,接着往下说道:

    “现在我们来说说突厥。”

    李文忠终于忍不住插话道:“羌人和鲜卑呢?”

    马钰回道:“羌人不过是趁着东汉虚弱,才蹦跶了百十年而已,放在历史尺度不值一提。”

    “鲜卑属于渔猎和游牧的结合体,这个等会儿我们说渔猎族群的时候再说。”

    李文忠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马钰继续说道:“突厥比匈奴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从汉人这里学走了部分技术。”

    “比如马鞍、马蹬、马蹄铁等等,所以他们的骑兵更加强大。”

    “然而在制度上,他们比匈奴也强不了多少。”

    “唐朝击败突厥,靠的就是制度优势和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

    “首先说说制度,前面我们说过,中原王朝拥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让士兵无后顾之忧作战。”

    “而匈奴和突厥都不具备这种情况,所以士兵普遍怯战,只擅长打顺风局。”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在技术上都是九十五分。”

    “但在实际交战中,唐军往往能以少胜多,击败突厥骑兵的原因。”

    “包括后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实都是这种情况。”

    “颉利可汗其实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赵德言的建议,准备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颉利蛮夷之辈,压根就不懂这些东西。”

    “而他信任的赵德言也是半桶水,只会生搬硬套。”

    “他们的改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突厥的实际情况。”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体反对,让突厥陷入了权力内斗之中。”

    “铁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军阵营。”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这两年气候突变,草原连续遭遇寒冬实力大损。”

    “唐朝这两年也遭了灾,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这点灾害影响并不大。”

    “唐太宗敏锐察觉到突厥内部生乱,于是在贞观四年发动了总决战,一举击溃突厥主力,并活捉了颉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来讲匈奴的时候,他对什么制度优势感触并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战争,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响有多大。

    毕竟两者在技术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数量上还占优势,可依然打不过唐军。

    制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这玩意儿可以影响到军队的作战方式,作战方式影响到作战风格。

    作战风格,在关键时候真的可以决定胜负。

    很简单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脚。

    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结果了。

    朱元璋的感触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作战。

    如此才能百战百胜啊。

    常遇春和蓝玉对此并不太关心,他们是纯粹的军将,对技术方面还有点兴趣。

    文化制度之类的,对他们来说有点超纲了。

    这时,朱元璋忽然说道:“蒙古人在技术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完善,所以战斗力更加强大是吗?”

    马钰颔首道:“是的,蒙古人最开始也只有技术,没有制度。”

    “但他们在自身最强大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搞制度建设。”

    “虽然他们的制度,在我们看来非常简陋。”

    “但再简陋也比没有要强的多。”

    “非但如此,他们还在吐蕃人的帮助下,创造了文字。”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能拥有文字的族群,凤毛麟角。”

    “而有了文字,就有了形成自己文化的基础。”

    “所以蒙古人堪称人类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族群。”

    “不但称霸东方世界,还一路打到了西方。”

    “如果不是连续两任蒙古大汗薨逝,打断了他们的西征计划。”

    “恐怕当年就连极西列国都被征服了。”

    “面对这样的族群,想要一次性消灭他们根本不可能。”

    “最好的办法就是靠着更加强大的国力,一点点的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然后用文化优势,一点点同化他们。”

    “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一两百年,甚至更久。”

    对此朱元璋倒是非常认同,说道:

    “咱也没想过能彻底消灭蒙古人,只是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消灭他们的力量。”

    “为后世子孙多创造一些优势。”

    李文忠拱手道:“上位英明。”

    常遇春反倒是有些着急了:“这么说,咱们不去草原捉至正帝了?”

    朱元璋笑道:“打还是要打的,你想要封狼居胥也有的是机会。”

    “只是没办法在短期消灭他们罢了。”

    常遇春顿时无所谓的道:“那就好,只要能打就行,别的我操不来这个心,你们看着办。”

    朱元璋无奈的摇摇头,然后问马钰道:

    “对于削弱蒙古人,你有什么想法吗?”

    马钰颔首道:“有一个,且也是必须要做的。”

    “如果做不到,经略草原也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朱元璋表情一肃,道:“什么?”

    马钰说道:“西域。”

    朱元璋眉头微皱,西域?

    马钰解释道:“草原族群在中原这里吃了亏,就会劫掠西域和安西列国,弥补自身的损失。”

    “所以西域和安西就是他们的大后方,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