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朱元璋的抉择(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朱标说道:“他曾经担任过检校,对于如何查人查事非常熟悉。”

    检校是一种临时性的官职,在以前是暂代某某某职务的意思。

    但在朱元璋手里,检校又充当了别的功能。

    比如他会临时派遣一个人,去某个大将身边暂时担任某个官职。

    实际上就是去监视那个大将的,这事儿大家都心知肚明。

    之前杨宪就被派到李文忠身边,任务执行的很完美。

    他也是凭借这个功劳,才被提拔进入中枢的。

    朱标说他当过检校,其实是一种美化的用法,暗指他当过密探。

    但只是当过密探,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

    朱标接着又说道:“上次表弟点评天下英雄之后,我派人调查了一下杨宪,发现他确实是个小人和酷吏。”

    “让他去东南,是定然能执行好这个任务的。”

    “而且他与李相有仇,一直想取而代之。”

    “只要您稍加暗示,相信他会很积极的。”

    还有句话他没有说,像这种小人,事后杀了泄民愤也不会觉得愧疚。

    但这层意思大家心里自然是都明白的。

    所以朱元璋笑了,笑的非常开心:

    “哈哈……不错不错,方才咱与你说的用人之道,你是真的听进去了,这样咱就放心了。”

    父子俩又就着这个话题,深聊了如何动孔家,又如何针对儒家和东南士绅宗族。

    直到有了大致的章程才算是结束了这次聊天。

    之后朱标也没有再多呆,起身告退离开。

    走出乾清宫大殿,他长长的吐了口气,然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表弟出身来历的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事实上,他才是最早开始调查马钰的人,之后的调查也一直有参与。

    岂能看不出其中的漏洞。

    按照马钰的学识,他的家族得非常庞大才行。

    而且还必须要时常与外界接触,否则就没办法收集那么多书籍和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不留下一点痕迹。

    就算经历了战火,总会留下一点废墟吧?

    他们居住地的邻居,也应该会有一些印象吗?

    总之,马钰留下的漏洞实在太多了,多到根本就不需要仔细去推敲,只要不是傻子都能一眼看出来。

    但他对马钰真的很有好感。

    最开始是因为这个人才是自己发掘的,马钰表现的越好,他就越与有荣焉。

    之后又成了自己的表弟,和自己一家关系都非常好。

    后续又经过一次次接触,他也打心眼里接受了这个表弟。

    对于马钰话里面的漏洞,他也只当没有看出来。

    但他很清楚,自己能看出来的东西,自己父亲肯定也能看出来。

    父亲到底是怎么想的?

    虽然有母亲和自己在,他不会拿马钰如何。

    可一直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今天,事情终于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

    这让他一直提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想到这里,他眺望马钰的住所,心道:

    表弟啊表弟,你可不要让表哥失望啊。

    ——

    另一边,目送儿子离开,朱元璋也无声的叹了口气。

    他又怎么可能真的完全对马钰放心。

    但他也能看得出来,自家老婆、孩子,都已经认可了对方。

    如果自己再折腾下去,闹的收不了场……

    算了,何必呢。

    当然,他之所以放弃追查马钰的来历,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其一,马钰的无可替代性。

    以前他总觉得,治国不就那样吗?

    我不懂还不会看史书,照葫芦画瓢吗?

    但听了马钰的讲课他才知道,史书上记载的都是表面化的东西。

    真正的奥秘,从来都不会写在纸面上。

    至少不会直接写在纸面上,而是藏在水下。

    没有人指导,是真的摸不着窍门。

    现在有个人不吝啬自己的学识,肯教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其二,自从马钰出现,自己一家子确实都在变好。

    老大变得越来越有明君之相。

    老二老三的脾气他岂能不知道,那是一个比一个傲慢目中无人。

    他也教过,可是并无什么效果。

    和马钰接触久了之后,老二竟然混了个大侠的名头。

    就连老三都变得谦虚了许多。

    采用了他提出的‘先明是非,再教权衡’教育方式,其他孩子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好。

    其三,马钰确实是个孤儿,锦衣卫可以确凿的追查到五年前。

    一起逃难来的难民,不少都是看着他长大的,这是做不了假的。

    谁家舍得把孩子扔在乱世五年都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基本可以确定,他家族的人早就死光了。

    至于他的一身学识,这个问题确实无法解释。

    但朱元璋却留意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马钰在徐州乞讨的五年,从来都没有展露过任何不同寻常之处,就是个真正的乞丐。

    然后,很多一起逃难来的难民,都说他在昏迷中苏醒后性情大变。

    别人或许不会留意到这一点变化,大难之后性情有所变化是很正常的。

    但朱元璋可是当过和尚的,他想到了一种可能。

    莫非这小子觉醒宿慧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没有什么庞大的家族,也没有那么多长辈,这所有的知识都是觉醒宿慧后获得的。

    只是宿慧之说太过虚无缥缈,说出来别人也很难相信,还很有可能会被当成异类。

    所以他就编造了一个不存在的家族。

    当然,宿慧也无法完全解释马钰身上的谜团,可除此之外又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解释了。

    朱元璋也不想再继续纠结此事了。

    反过来想想,马钰身后有没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家族,重要吗?

    就算他们有个家族又能如何,天下已经落入咱的手里了,他们还能夺走不成?

    飞龙骑脸还能输?

    也是经过一次次心里斗争,他终于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这件事情就此作罢。

    以后马钰就是个失去家人的乱世遗孤,被咱的妹子收为从侄。

    话虽如此。

    一想到马钰经常蛐蛐他,朱元璋就气不打一处来。

    咱能让你白蛐蛐了?脸往哪搁?

    所以一直等到今天,官吏培训的事情出来,他才借着这个坡把自己的决定说出来。

    咱就是看你小子还有点用,才决定不和你一般见识。

    以后你要是再敢蛐蛐咱,看咱怎么收拾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