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罗勒比庄园与华夏的关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还有一个细节,”帕特西亚继续回忆,“当陈阳宣布那是赝品时,华夏代表团中有个年长的学者耿老,我看到他的眼角竟然有泪光。现在想想,如果真的是赝品,为什么要流泪?”

    “因为那是激动的眼泪。”夫人的声音变得更加肯定,“想象一下,作为华夏学者,在异国他乡突然发现了本以为永远失落的国宝,那种心情...”

    当时她以为那只是学者的专注,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历史的敬畏,现在想来,那分明是发现国宝的激动与克制,是面对民族瑰宝时无法抑制的情感波澜。

    “我记得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帕特西亚突然想起,“当陈阳触摸青铜方罍的时候,整个展厅似乎都安静下来了,连其他客人的交谈声都不自觉地降低了,就像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某种神圣的氛围。”

    夫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也感受到了?”

    “那确实不是普通的鉴定过程。真正的国宝往往会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威严,让懂他的人肃然起敬。”

    “青铜器的鉴定远比瓷器复杂,”夫人继续解释,走向书架时步伐变得更加庄重,“锈色的层次、铜质的纯度、铸造痕迹的细微差别、纹饰风格的时代特征...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数十年的经验才能准确判断。但更重要的是,”

    她转过身,眼神变得深邃,“真正的专家还需要具备一种超越技术的直觉,一种能够感知历史厚重感的天赋。”

    “陈阳敢如此笃定,必然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说...”她停顿了一下,走向书柜,动作变得异常谨慎,取下一本相册。

    “看看这个。”夫人翻开一页,手指轻抚着照片边缘,指着上面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这是三十年前我在华夏陕西拍到的青铜方罍。”

    “当时我还年轻,对文物的理解还很肤浅。但即使如此,我也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与哈特尼克尔那件几乎一模一样。”

    帕特西亚凑近照片,仔细观察着那些精美的纹饰,倒吸一口冷气:“所以那很可能是同一时期的真品?甚至...”

    她的声音变得颤抖,“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古墓?”

    “这个可能性很大。”夫人的声音中透着一种敬畏,“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陈阳的行为就更加令人敬佩了。他不仅是在保护一件文物,更是在保护一段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

    “不仅如此,”夫人神秘地笑了,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据我所知,1928 年陕西宝鸡出土的那批青铜器,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

    她缓缓走向书桌,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当时正值华夏军阀混战,考古队匆忙间只来得及清理出十二件青铜器,其中就包括一件方罍。”

    夫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躺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和几页手稿,“这是当年考古队队长留下的记录,他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那件方罍的特征——高 38.5 厘米,腹部饰夔纹,盖钮为立体龙形。”

    她的手指轻抚着照片边缘,“最关键的是,方罍底部有一处细微的铸造缺陷,像是一朵梅花的形状。”

    夫人继续翻阅着手稿,“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件方罍本该在博物馆里供后人瞻仰,却在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的混乱中,被一个战车国商人以极低的价格,从慌乱的收藏家手中买走。”

    “从那时起,这件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华夏国宝,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故土。时间、地点、形制...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吻合,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帕特西亚听得目瞪口呆,巨大的信息量让她感到一阵眩晕,她急忙伸手扶着窗台才稳住摇摆的身体,声音有些颤抖:“陈阳...陈阳知道这段历史?”

    “我估计他一定会知道,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清楚。”夫人的声音带着几分钦佩,也有几分敬佩,“华夏的文物专家们,对于每一件流失海外的文物,都有着详尽的档案记录。”

    “他们不仅知道文物的特征,更了解它们是如何离开祖国的。”说着,夫人轻轻笑了一下,“不要小看华夏人,他们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你能想象么,这五千多的历史中,从来未出现过断档。”

    她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厚重的典籍,“陈阳这样的专家,他可能比我们任何人都清楚那件青铜方罍的来历。”

    “华夏的文物专家对自己国家的流失文物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一件都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每一件都是他们心头永远的刺。”

    夫人翻开书页,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片,“你看这些记录,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有编号、照片、流失时间、可能的流向...这是几代人的心血结晶。”

    她的声音变得沉重,“对他们而言,追寻这些国宝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使命,是对历史的责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