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新的古今之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左沅引出了临淄的内鬼,将其全部肃清后,又全郡大索,追查数日。

    王脩辩称自己对王服作乱之事并不知情,只是因为王服与自己沾亲带故,所以留他住了几天。

    以王脩表现出的配合来看,这确实是实情,左沅也没怎么为难他,只是暂时扣留在临淄馆舍,不让其离开。

    直到确定整个临淄不再有威胁,左沅这才让简雍重新送回了刘协。

    当然,左沅并没有胡乱攀扯,只是把有可能产生的隐患都排除或监管起来。

    临淄城内已经再度被打扫干净,但依稀还有一丝血腥气。

    “……王服乃董承门下,此事实乃董承所为,但董承在雒阳……陛下,请下诏传至雒阳,诛灭董承,以儆效尤。”

    刘协刚回了东阁,简雍便请刘协下诏让雒阳朝廷抓人。

    “董侍郎乃我亲族……能恕其性命吗?”

    刘协犹豫着问道。

    “此乃国事,且事涉谋逆,不可因亲而恕……”

    简雍缓缓摇头。

    刘协眼里有了些悲痛之色,看向身旁的貂蝉。

    貂蝉在旁边叹了口气,但没有说话,也没有动作,她知道自己不应该表现出任何政治态度。

    刘协又转头看向了相对熟悉的杨修和伏德等人。

    杨修、伏德、关平、曹昂都是刘协的伴读,一起读书的。

    杨修犹豫了一下,但最终忍住了,什么也没说。

    关平和曹昂则站到了简雍身后躬身行礼——他们还没资格在朝堂发表意见,但可以表现态度。

    唯有伏德低声说了一句:“此事当由陛下自决,何必逼迫?”

    简雍转头冷冷的看了伏德一眼。

    伏德闭上了嘴,退到了一旁。

    刘协低着头犹豫了一阵,看向简雍:“可否待少师回来再做决断?”

    “右将军出兵平叛,未知何时归来……此等诛逆之事可不能等。”

    简雍摇头,面对刘协的态度还算温和,毕竟他也是刘协的师兄。

    “那便下诏……捕董承至临淄……朕总要看其认罪才能诛杀……”

    刘协咬了咬嘴唇。

    “臣领诏。”

    简雍也不强求,有这个结果就够了。

    ……

    另一边,左沅正在发愁。

    就在刘协刚被送回东阁之后的第二天,临淄城内的杀戮之气都还没完全消散的时候,阳安长公主刘华出现在了东阁门前。

    这是桓帝刘志的长女,伏完的妻子。

    虽然桓帝与刘宏没有血缘关系,但至少名义上,刘华是刘协的姑姑。

    她自称是来给刘协做媒的,打算让伏寿入宫侍奉天子。

    其实刘备没给刘协新建宫殿,刘协是住在东阁的,但确实有单独的院子。

    可是,可是。

    在这种时候跑来向天子献女儿,这是怎么看都不对劲啊……

    刘协生于三月(农历),下个月才满九岁。

    伏寿也才十一岁,还是虚岁……

    而且几天前临淄刚杀了好几千人,现在王服的脑袋还在临淄城门上挂着呢。

    这时候来给天子进献女儿?

    左沅不太确定刘华的来意,但天子的姑姑总是要接待的,而且人家等于是来“进贡”的,总不能拦着。

    但眼下青州可没有掖庭,刘协暂时也没这个需求,还没到青春期呢……

    名义上内廷事务是貂蝉在处理,基本的宫人团队倒也有,但貂蝉也不知道怎么办。

    左沅只好先把本就住在东阁的伏寿送到刘协院子里。

    刘华是长公主,当然也安排住进了东阁。

    第二天,琅琊伏氏就来了不少人,说是要在临淄开办产业。

    刘华又带着伏寿去见了刘协:“听闻右将军要广发典籍于天下,正在大举造纸印书……此举乃兴文传教之善事,正是伏氏该尽力之时。”

    “蔡昭姬以万卷藏书为嫁妆,右将军以广赠书籍为纳仪,此天下美谈也,我等亦欲效仿此道。”

    “眼下右将军领军在外,此文教之事或有耽搁,伏氏族内亦有诸多造纸工坊,可为陛下拓印书籍,以尽绵薄之力……若能拓印百万文章,亦可算是小女的嫁妆。”

    伏家确实有很多造纸作坊,琅琊伏氏可不是什么普通豪族,这是天下名门,不仅是《今文尚书》的始祖,也是《诗经》的解读者。

    伏家的祖籍原本就在临淄,武帝时伏无忌到琅琊东武(此时还没有城阳郡)做官,伏家直系迁到了琅琊,但临淄依然有伏家的族人和产业。

    伏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齐国名门,是字面意义上的千年世家,秦汉两朝,伏氏子弟皆为帝师。

    伏家有位先祖叫伏生(胜),字子贱,据说活了一百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禁止民间私藏各国古文经书,伏生将齐文《尚书》偷偷私藏在墙内。

    到了汉代,文帝时期重新征召天下书典,伏生将《尚书》取出,但已残缺不全,且齐鲁古字无人认得——都是蝌蚪文。

    伏生重新解读后,将其传授给晁错,也就是《今文尚书》。

    伏生传经时九十多岁了,秦统一文字后,当时大概真就只有他一人懂齐国古文了。

    于是文帝时期,伏家的今文尚书就被认为是尚书正溯——当时伏家甚至是盖了孔家一头的。

    后来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余受封鲁王,在曲阜扩建王府,在孔家老宅的墙壁中发现了一整套古蝌蚪文的六经。

    而鲁王发现的古文《尚书》,却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多了十六篇。

    此时天下已经没人认得蝌蚪文了,从孔家墙壁发掘的古文尚书没有今文佐证,无人能读,也无人能解,被称为“逸书”。

    同为古文尚书,孔家保存下来的,却与伏生传下来的无法对照,而且还特么多出了十六篇,这不就穿帮了么?

    虽然人们已经看不懂蝌蚪文了,但数数肯定是会的啊……

    两部《尚书》完全不一样,要么有一家在忽悠,要么两家都在忽悠……

    咋办?

    于是伏家找了孔家,妥协了一下,称“秦始皇焚书后尚书残缺,各有逸散,如今终于合二为一得窥全貌”,把自家的古文《尚书》与孔家的合并到了一起,两家联合重新解读,算是把《今文尚书》版权送给了孔家一半。

    合并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