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三十二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扶苏没有直接为郑国解答,反而向郑国询问当下的分水闸技术。扶苏已经不是去年那个三岁小娃娃了,他知道仙使讲得一些东西,是现在的世界所没有的。所以他在讲分水闸之前,还要问问现在的技术水平,相互参考融合。
郑国对这些治水之法十分了解,当下便道:“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便是建造了‘鱼嘴’样的分水闸,根据蜀地地势实现了分水。”
泾阳县和蜀郡的距离不近,但郑国也亲自去蜀郡勘察过都江堰,甚至还亲自和李冰探讨过治水的方法,从李冰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郑国对都江堰的了解一点也不少,他顾不得礼仪,用手指在水杯里占了点水,便在桌案上给扶苏画起了细节图。
扶苏也丝毫不介意,凑过去跟郑国讨论半晌。
“都江堰确实鬼斧神工。”扶苏眼中闪动着敬佩的光芒,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果,都江堰都让人惊叹。
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巴蜀之地也是耕种宝地。但都江堰修建之后,直接让此处的粮食产量翻倍。
而且都江堰的“鱼嘴”分水闸,也解决了江水排沙分流的问题,极大程度缓解了淤堵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都江堰还是一条极佳的水运通道。无论是调运粮食,还是派兵谴将,都可以通过这几条水路,比以前要方便得多。
但很遗憾,岷江和泾水的地势不同,都江堰的经验无法用在治理泾水上。
不过扶苏也早就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他整理了一下思路,也蘸着水杯里的水画画:“我给你讲几种分水闸怎么做。”
扶苏曾听刘邦讲过这些治水小故事,也对分水闸仔细追问许多,甚至还去少府亲手做了一些模型玩具,才算把这些东西搞懂。
而刘邦所讲得这些分水闸,自然也就是后世的治水经验,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经验。
因为明清时期的都城在北京。所以要把南方的粮食调运到北京,就得修南北贯通的水路,那就不得不多利用水闸调控水量,避免运粮船半路搁浅或拥堵。
扶苏讲得很全面,不但涉及到具体的分水闸怎么弄,还讲到如何维护、管理分水闸。不过涉及到相关律法改进的部分,扶苏就没有讲了,他打算回去和嬴政商量着来。
郑国听得眼神越来越亮,他把头上插着的笔拔下来,从怀里摸出一块木板,开始记录听到得心得。片刻后,便密密麻麻地写了一整个木板。
郑国写完后,盯着木板看了半天,最后苦恼地抓着头发。
扶苏说了半天的话,嗓子干得很。他捧着紫苑递过来的小杯子,小口小口地喝着。
见郑国又有问题,扶苏便放下小杯子问道:“修建水闸对先生来说应该不难,莫非先生在为材料而苦恼?”
郑国闻言老实地点头:“楚国用木板做过斗门水闸,不是很耐用。”
按照郑国的想法,如果能有一种结实耐用,且造价便宜的材料就好了。他想到了青铜,又想到了铁,但前者造价高,后者现在的锻造质量还不如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