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摸着曹操过河【4K】(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陈群、荀彧愿降,但……”

    下邳城,太守府。

    只见张昭面露难色道:

    “但元方公却怒骂不止,口中颇多不堪之言。”

    作为太丘长陈寔的长子,即便陈纪如今只是白身张昭也不敢轻视。

    毕竟张昭还在认字的时候,陈纪便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并称“三君”了。

    党人操持天下舆论数十年,陈元方早就不仅仅是代表着个人。

    用后世的话来说,陈纪便属于那种德高望重的“意见领袖”。

    他的言论看似是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分士族的共识。

    张昭正是因为清楚这点,才会意识到这背后的麻烦之处。

    而见他这么一说,一旁的糜竺灵机一动当即开口道:

    “何不让陈长文去规劝其父?”

    “若陈群不成,便是无能,元方公念及其子当不会再固执己见。”

    不想他这话刚一出口,张昭却苦笑着摇了摇头。

    对面的荀谌更是好心的解释道:

    “陈氏所行不过士族故计尔,只为保全宗族,延续香火。”

    “若是以此催逼陈群,恐怕他宁愿辞官也不会劝父改辕易辙。”

    糜竺闻言立刻便明白了这里面的猫腻,不由面露羞惭之色。

    从这点就能看出糜氏的底蕴还是浅薄了些,对世家的游戏规则尚且不熟悉。

    魏哲虽是个泥腿子,但对这种把戏倒也不算陌生,张昭先前一说他便差不多明白了,于是略作思索便有了想法。

    不过这回他并未询问戏志才,而是看向一旁的荀攸:

    “公达,你怎么看?”

    戏志才闻言亦是饶有兴致的看着荀攸。

    荀攸想了想,只说了八个字:

    “杀人为下,攻心为上。”

    此言一出,魏哲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有想到荀攸这回竟然和自己想到一处去了。

    没错,乱世兵强马壮者称雄,以魏哲现在的实力想杀谁都没问题。

    但杀人只是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并且弊端大、时效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眼下,魏哲大可以杀了陈纪,不把他的名望当一回事儿。

    魏哲也可以杀了陈群,对这些党人名士一概嗤之以鼻。

    但士族党人对天下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

    可以说两次党锢让党人一派直接主导天下舆论。

    这是客观现实,不会因为魏哲的好恶而有所改变。

    他倘若要选择用物理手段处理这些士族党人,那便需要承受相应的反噬。

    至于反噬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现在甚至很难说清。

    这一点,即便荀攸出身颍川士族也无法完全预料。

    “如何攻心?”魏哲继续考校。

    荀攸闻言当即不慌不忙的沉着道:

    “由于党锢之故,元方公六十岁前一直未仕,足不出户,居乡潜心钻研圣人学问,发奋著书三十余万言。言不务华,事不虚饰,乃一代大儒。”

    “今元方公固执已见,明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听闻治中从事王朗博学多闻,通晓五经,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之作。若令此人出面辩经,或许能令元方公哑口无言!”

    此言一出,反应最大的不是魏哲,而是荀谌。

    他瞪大双眸看了一眼自家这个侄子,眼中满是惊愕。

    “都是自家的乡党前辈,用得着这么狠吗?”

    虽然荀谌没有开口,但只一眼荀攸便体会到其中意思。

    可他却依旧泰然自若的接着道:

    “若王治中不济,大可让郑公、卢公、蔡公继续为元方公指点迷津。”

    好吧,这下不止是荀谌看他了,就连糜竺、张昭都忍不住面露惊讶之色。

    好家伙,果然还是自己人知道怎么对付自己人。

    不过用这个阵容来对付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头,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更狠,没有最狠。

    听完荀攸的建议后,戏志才心念一动便转头看向魏哲道:

    “明公,东山书院也该入塞了!”

    不得不说,还是戏志才最了解魏哲。

    闻听此言,魏哲当即轻叹一声的感慨道:

    “是呀,该搬家了!”

    当初魏哲之所以把东山书院安排在卢龙塞以东,就是因为辽东是大后方。

    无论魏哲在外面如何风光,辽东诸郡都是他绝对的大本营和坚实的后盾。

    所以他才会把一系列重要的设施都放在辽东,以保障后勤的绝对安全。

    从某种程度来说,如今的辽东就像后世的东北一样。

    这里不仅仅是魏哲的原始工业基地,战马生产基地,还是重要军械制造基地,甚至是人才培养基地。

    正是有了这么一个精心打造的老巢,魏哲才有各种冒险的底气。

    因为他知道就算丢了卢龙塞以西的所有幽州郡县,只要辽东之地还在手中,他就有东山再起,从头再来的机会。

    就像曾经蛰伏在函谷关以西的秦国一样,时刻准备着东出。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如今的魏哲已经雄据六州之地,东山书院再窝在辽东就不合适了。

    这对东山书院的发展不好,也是对东山书院的一种浪费。

    书院的存在,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念及此处,魏哲沉吟片刻后便郑重道:

    “传令辽东,即日起护送东山书院上下会同诸般藏书一同迁往邺城。”

    “相关抄本可留于原址,保留东山书院,以之为辽州官学,统辖各地郡学。”

    辽东文脉成长不易,魏哲也不想一下就给它断根了。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戏志才顿时笑着道:

    “那书院搬到邺城又该唤作何名?总不能改称西山书院吧?”

    闻听此言,堂内一干文武都忍不住哈哈一笑。

    毕竟班固曾以“日薄于西山”描述扬雄,这可不是什么好词。

    魏哲闻言亦是失笑的摇了摇头,略微想了想便道:

    “《左传》有言: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便唤作【知行书院】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