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烂泥扶不上墙【4K】(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   李、郭、樊三人在关中肆意安插自己的亲信奴仆,只顾争权夺利。

    最离谱的是,三人没有管理才能导致长安城内盗贼横行,白日都有人抢劫。

    于是李傕、郭汜、樊稠见止不住盗贼,索性把城中分成三份,自己也加入进去,不让别人抢了去。

    结果在三人的放纵下,三辅百姓简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再加上今年关中本就爆发了严重的饥荒,人民相食,白骨堆积,污秽满路。

    人口百万的关中,一时间尽是饿死逃窜之民。

    但凡能活动的,都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

    可李傕三人却只顾得争权夺利,并且矛盾越来越激化。

    最终,李傕等人毫不意外的发生火并。

    在一次朝会上,李傕的外甥骑都尉胡封忽然暴起刺死了樊稠、李蒙,李傕便趁机兼并了樊稠、李蒙的部队,一时间貌似已经一家独大了,但诸将却更加猜忌。

    然而就在李傕洋洋得意之时,关东的诸多变故也终于传入了长安。

    是日,嘉德殿上。

    只见钟繇面色铁青的出列,一脸激愤的奏报着:

    “……荆州刘表,僭称楚公;邺城魏哲,僭号魏公,益州刘璋,僭称汉中王;扬州袁术,更是罔顾忠义,僭称天子,建号仲氏。”

    “陛下,此时若不严加斥责,朝廷威望何在?”

    随着钟繇此言一出,偌大的殿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百官文武都大惊失色,议论纷纷,尤其是与钟繇同立场的汉室老臣。

    他们没有想到转眼之间,天下竟然已经反王遍地。

    要知道前段时间,益州牧刘焉的两个儿子还为了天子捐躯,堪称忠义之极,由此可见刘焉家教当十分不错。

    如今刘焉刚死,继位的刘璋怎么就如此大逆不道呢?

    甚至……连魏哲这位骠骑将军都展露不臣之心了!

    然而众人却是不知,正是因为两个儿子死在长安的混战之中,这才导致刘焉对长安的君臣越发怨恨。

    只是由于老年丧子过于伤心,刘焉猝然发背疮而死。

    若非如此,眼下刘焉说不定已经在成都称帝了!

    不过宝座上的小皇帝刘协却不知道这些内情。

    饶是如此,他依旧被吓得面色惨白。

    要知道他还曾经想过密召邺城,向魏哲这位表兄求救呢。

    现在见魏哲竟然也靠不住了,小皇帝顿时有些六神无主。

    然而面对朝臣的义愤填膺,向来嚣张跋扈的李傕此刻却一言不发。

    见此情形,钟繇不得不主动问道:“大将军,你觉得如何?”

    毕竟如今朝政在李傕的掌控之中,若没有他的点头,诏书甚至出不了长安。

    可李傕闻言依旧眉头紧皱,不发一言。

    良久之后,见诸多老臣众口一词的建议下诏严加斥责这些反贼。

    李傕终于开口了,只见他面色冰冷道:

    “这些消息不知真假,仓促之间怎能鲁莽行事?”

    “待我派人查清关东的消息再说,此事休要再提!”

    说罢,李傕竟然就这样自顾自的离开的大殿,只留下面色难看的君臣。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傕虽然无礼,但他刚才的那番话也有几分道理。

    一部分老臣觉得确实应该谨慎行事,以免误会了忠良。

    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没消息了。

    李傕由于害怕招来关东诸侯再次合力攻伐,尤其再度招惹来魏哲这个杀神,竟然当什么都没有听说过一般,继续窝在长安醉生梦死。

    即便朝臣都陆陆续续通过其他渠道证实了,李傕却依旧以正在核实为由拖延。

    一时间,天下间的忠良之辈大失所望!

    长安朝堂的这个反应,让汉室残存的最后一丝威望也开始慢慢消散。

    除了极个别的老儒外,“刘氏天命已失”渐渐成为天下士人的共识。

    ……

    关于舆论的转变,邺城这边魏哲也听说了些许风声。

    但是在下面人暗戳戳的准备搞二次劝进的时候,却被他毫不犹豫的按下去了。

    “天意缥缈,事在人为!”

    当然魏哲留下这句话后,邺城文武顿时明白了他的心意。

    一个个放心之余也变得斗志越发激昂,只觉得前路皆是阳光。

    所以即便没有称帝,魏哲进位“魏公”之举照样可以激励上下,凝聚人心。

    甚至由于他没有一步到位,还留有余地,导致麾下更有奔头了。

    相比之下,第一次御驾亲征就遭遇挫折的“袁十万”则像个小丑。

    除了害得庐江郡百姓惨重之外,几乎没有丝毫长进。

    不过此时魏哲却没有闲工夫理会他了。

    因为他正在面对一个十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即魏公国内部,应该行什么样的制度,朝堂又该以什么行政方式运转。

    这个问题看似是繁文缛节,但实则却比定国号还要重要!

    “不如沿袭汉制如何?”

    书房之中,荀攸忍不住建议道:

    “世祖立国之后,曾敕封诸皇子为鲁国公、齐国公等,尚有前例可循。”

    说来国公这个爵位,在大汉的体制之中还真是有点陌生。

    自刘邦开国称帝,大汉就没封过什么国公,秦朝也是。

    两汉时期基本上都以王爵和列侯为主,列侯细分县侯、乡侯、亭侯。

    也正因为这一点,国渊闻言当即摇头道:

    “光武帝虽然曾短暂取消王爵,改以国公代替,但试行数年即恢复王爵制度,此例不足为凭。”

    “依我看,不如以先秦诸国为例,借鉴周制。”

    只是他此言一出,戏志才就眉头微皱的反驳道:

    “春秋之事距今已然千年,事随世移,诸事早已迥异。”

    “若以春秋古制,岂非刻舟求剑乎?”

    毕竟时间长河也是河。

    船流走了就是走了,怎能吃回头草?

    见三人各执己见,魏哲顿觉头疼。

    太保守了不好,太落后不好,那么……太先进了是不是也不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