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万寿蒙今,不忘初心(跪求看官大大月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正统元年六月初二

    是当今大明天子朱祁镇的十岁万寿节。

    寅时刚过,紫禁城还沉浸在黎明前最深沉的墨色里,但乾清宫的灯火却早已通明如昼。

    殿外,廊庑之下,一列列小太监屏息肃立,他们来自不同的衙门,各司其职。

    司设监的掌事太监,正指挥着手下的小火者们用温热的布巾,将御案前的金砖地擦拭得一尘不染。

    尚衣监的内侍,则捧着今日陛下所需的常服等候,就连衣袍上的每一条金线,都已在烛火下经过了最后的检视。

    殿内,朱祁镇在一众内侍宫女悄无声息的伺候下起身。

    他没有赖床,也没有半分孩童的睡眼惺忪。

    温热的蜜水漱口,青盐擦齿,再用浸了薄荷叶的软巾敷面,一套流程下来,朱祁镇已然彻底清醒。

    整个过程,数十名宫人参与其中,却安静得只听得见衣料摩擦的窸窣声和器物轻微的碰撞声。

    这便是紫禁城的规制,是帝王日常的威严,也是帝王日常的……孤单。

    今日的他,换上了一件专为万寿节新制的明黄织金云龙纹常服,腰束玉带,足蹬皂靴。

    可即便是常服,那细密如鳞的金线和领口袖间隐隐滚动的珍珠,依旧彰显着天家气派。

    见一切收拾妥当,陈安的身影才适时出现在寝殿门口。

    在他的身后,尚膳监新任的掌事太监正亲自捧着一个朱漆描金的托盘。

    “主子,万寿节,晨起该进长寿面了。”

    陈安的声音轻柔,他没有亲自端盘,而是侍立一旁,目光严肃地扫视着整个流程,以确保晨进寿面的仪程万无一失。

    这既是规矩,也是他如今作为司礼监秉笔、乾清宫大管家的威严所在。

    托盘只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卧蛋面,面条细如银丝,上面还卧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几片碧绿的菜心点缀其间。

    这是皇帝的生日面,普普通通,却又极致讲究。

    汤是文火吊了十二个时辰的老鸡汤,撇去了所有浮油,清亮见底。

    面是尚食局最有经验的白案师傅,用内贡的上等麦粉,加了蛋清手擀而成,劲道爽滑。

    朱祁镇安静地吃着。

    他知道,这碗面,是他今后唯一能像个普通孩子一样,为自己而的“过生日”时刻了。

    吃完面,陈安又躬身上前,呈上了一份用明黄绫缎包裹的今日仪程。

    “主子,这是今日万寿节的仪程。辰时三刻,您需至奉天殿,受文武百官朝贺;午时,于谨身殿赐宴百官;晚间,于慈宁宫侍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共赏万寿烟火……”

    朱祁鎮接过那份华丽的仪程,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

    奉天殿朝贺、谨身殿赐宴、清宁宫侍奉……一桩桩一件件,皆是繁琐的礼仪和无尽的跪拜。

    他稚嫩的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厌倦。

    在前世,这种大型的庆典活动,他作为省府大秘,不知道组织过多少次。

    而对于他这种财口出身的干部来说,组织大型活动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精确到每一分的预算。

    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因此,他下意识地便开始在心中估算:百官的赐宴,需要光禄寺支出多少钱粮?宫中的彩灯和装饰,又耗费了内官监多少银两?

    零零总总的条目在他脑海中飞速掠过,最终汇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约数。

    这一日的盛大庆典,足以让一支边军换装,或让河南数万灾民吃上一个月饱饭了。

    难道昨日费尽心机,才从三杨手中夺回了定义国策的权力,就是为了主持这样一场奢靡的庆典吗?

    这个念头,让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昨日经筵上那场惊心动魄的胜利。

    是的,他赢了,在这个额大明帝国最高层级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暂时压制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守成派”官僚。

    可这份胜利的果实,此刻在他口中,却化为了说不出的苦涩。

    一碗极致讲究的长寿面,一场极尽奢华的万寿节,与千里之外嗷嗷待哺的饥民处于同一国土。

    这个强烈近乎荒诞的反差,如同一滴苦涩的胆汁,滴入了他那颗因胜利而略微有些飘然的心里,瞬间让口中所有的滋味,都化为了令他作呕的腥涩。

    他想到了户部尚书那张永远都写着“国库空虚”的苦脸,更想到了于谦从河南发来的那封字字泣血的奏报,想到了那句让他至今夜不能寐的——“易子而食”。

    他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反胃。

    曾几何时,他吕川,作为一个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中管干部,最痛恨的就是这种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的形式主义!

    他下过乡,扶过贫,亲眼见过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是如何将一粒米、一滴油都看得比命还重。

    可现在呢?

    他看着自己这双白嫩的小手,看着这满室的富丽堂皇,看着那份写满了繁文缛节的仪程。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