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米浆,岁月的包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骑着电动车,陈舟将砂锅小心的夹在两腿当中。

    感慨冯大爷的经历,感谢他的传授赠予是一回事,面对这口砂锅,陈舟也不由得高兴地抱怨起来:

    “哼,没定向就是不行!”

    “我一个卖包子的,怎么给我刷出来一个砂锅的情报!”

    “这我也用不上啊。”

    ...

    回到家后,他仔细地将砂锅清洗干净。

    终于能好好端详一番。

    这口老旧的砂锅,整体给人一种敦实厚重的感觉。

    商用版本也个头够大,拎着就沉。

    其表面呈现出暗红色,布满了细小的气孔,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一些小白点,应该是制作工艺中提到的螺壳。

    再看锅身,外侧积的烟渍陈舟洗不干净,锅底部更是一片黢黑。

    难以想象这口锅曾经熬了多少碗粥出去。

    要说从外表上看着,只能算是一件老旧的普通砂锅,锅沿还碰了几处小豁口。

    但砂锅里面,陈舟在清洗过后,发现竟然有一层温润如玉的釉质。

    摸上去手感光滑,和粗糙的外表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就是岁月的包浆吧。”

    拿到这口老砂锅后,陈舟也有些跃跃欲试。

    不过家里确实没有小米,也没有玉米面,只能先煮一锅最基础的白粥了。

    陈舟记得老冯头的秘诀。

    米,需要洗,但不能和蒸米饭那样,淘那么多遍。

    一遍就行,洗掉表面的灰尘。

    这样做出来的粥,才能足够粘稠。

    仔细一想,这既是冯大爷的经验,也有着一定科学道理。

    米粒表面也有一定淀粉,看淘米水就能知道——颜色发白盆底还会沉淀。

    如果都洗出去,蒸米饭会粒粒鲜明,那就不适合要求口感粘稠的米粥了。

    陈舟想到前几天做的海鲜粥,林女士估计是认真的把米淘得很干净。

    除了淘米之外,下锅也有讲究。

    淘好的米直接下锅,米粒更完整,口感还有一点弹牙。

    而泡过之后再下锅,米粒则会开花爆腰。

    上次的粥......林女士确实泡过了。

    最后,关于煮白粥,冯记粥铺还有一个“自己在家做,根本没必要”的技巧——去米留浆。

    下入大量的米,熬出米浆,让米粥尽量粘稠,而米粒还能保持完整。

    然后还得把米再捞出来,保持水:大米10:1的比例。

    陈舟确实是在家里做,

    但他没听老冯头的,做法直接参照了“自己在家做,根本没必要”的进阶技巧。

    大火煮沸,再捞出多余的米,转文火慢煨。

    看着锅中“咕嘟咕嘟”冒出来的气泡慢慢翻滚。这本身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20分钟后,白粥熬好。

    陈舟这边已经备好了一荤一素两个包子、一个咸鸭蛋和一碟小黄瓜。

    家里就他自己,

    只能简简单单的吃一顿了。

    不得不说,这认真用砂锅熬的粥,跟随便放在电饭锅里一扔,确实不一样。

    单舀出一勺上层米浆,不是那种稀腾腾跟淘米水也差不太多的东西。

    呈现出温润的乳白,稠而不滞,滑而不腻。

    凑近去闻,可以闻到特别熨帖的谷物香气,让人莫名联想到老家存放粮食的那间厢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