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越王归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成化五年夏末,东瀛群岛新雨初霁。

    东都越王府的庭院里,桂树飘香。

    正午阳光穿过檐下竹影,一如徐闻此刻心头的光明,清淡、宁静,又透着收尾前的从容。

    自从去年他率舟师渡海征东,一战定国,废日本国号,改设东瀛行省。

    半年之间,兵不扰民,粮道通畅,学校重开,市集复苏。

    徐家子弟按部就班,驻守各地,不扰一民。

    如今,局势稳了,府治立了,人心也归了。

    徐闻是时候回京师一趟了。

    临行前,徐闻不放心,依旧照旧例,不张扬、不传号,只带几位心腹轻骑走访各府。

    他从东都出发,先至近江府,巡视仓粮与学馆;

    再北上若狭,访水利工事;

    又东行至骏河,查民户档册与庙祠修缮。

    沿途所见,虽不如中原繁华,却也井井有条、渐见生气。

    官吏多为从大明本土调派,佐以降附旧藩子弟,互相牵制、互相学习;

    律法通行,典章明白,百姓敢言、敢诉,市井开业如常。

    徐闻在一处乡野学塾前驻足,看一群稚子正朗读《孝经》,语调稚嫩,却音韵分明。

    他叹道:“文教一启,根便扎下。”

    随行的副将悄声道:“王爷放心,此间百姓多知大明官府不贪、军士守纪,反倒说‘王法比旧时清明’。”

    徐闻未语,只微微颔首,目光却越过远山,看向来时的大海。

    徐闻回到东都王府,召集诸将召开最后一次王府议会,将徐氏子弟分驻各府。

    “此番我归朝后,诸位各守其任,不得迁调,不得妄动。”

    “每年三月、九月,上报政绩、户口、赋税,事无巨细,皆归王府都督台管辖。”

    徐闻对亲族子弟尤为严厉。

    他明言:“你们姓徐,便要更慎,此非你等封地,而是朝廷命我镇守之地,你若视为私产,百姓便怨,百姓一怨,东瀛便乱。”

    “越王府之声名,不容尔等一朝毁之!”

    徐氏子弟齐声拜服:“谨遵老祖教诲。”

    安排好一切,徐闻定下归朝之日。

    这日,东都港口风平浪静,大明舟师列于港湾之外,百艘战舰列阵如林,旌旗招展。

    将士列队于码头,文吏送行于阶前,一片肃然。

    旗舰甲板上,徐闻身着玄色朝服,朝着众人挥手。

    文武官员齐拜:“恭送王爷,回朝顺安!”

    徐闻挥手,不带留恋,登上中舰。

    海风吹起他袖袍,发须微动,他却神情自若,只目视前方。

    当年渡海来,是带着决心与兵锋;

    今日归去,是带着胜利与托付。

    .......

    大明京师。

    紫气东来,万民齐望西郊官道。

    这一日,是越王徐闻凯旋归朝之日。

    大明百年,名将辈出,而像越王这样以八旬之龄亲率舟师、征服海外,数月间荡平列岛,设九府三十六县,教化安民,重建制度,然后整军而归者,古今罕见。

    消息传回朝廷,举朝震动,文武百官齐集朝门,迎接这位“定东瀛、平扶桑”的大明干城。

    越王回朝前十日,京中已张灯结彩,太常寺敕令于皇城九门外设“凯旋仪台”,大理寺派人清查沿路百姓,唯恐人潮过大出事。

    可即便如此,到了正日,长安街两侧,数十万百姓早已从四方聚来,人潮如海。

    孩童爬上屋脊,老者登高持镜远观,商贩挑着食盒在街边叫卖,人们嘴里不停说着:

    “听说越王爷亲征扶桑,立下九府三十六县,东瀛人如今读《论语》、穿汉衣了!”

    “八十多岁还能带兵打仗,这是真神人啊!”

    京城百姓对越王不只是敬,更是感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