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成化盛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这是文化征服,是制度渗透,更是百姓认可。

    如今大明商道极盛。

    杭州、扬州、广州、泉州......共设有十八座通商口岸,昼夜船来船往,商贾云集。

    广州有“万国市”,每年冬至前后,葡萄牙人、苏禄人、马六甲人、波斯人、甚至来自大食的骆驼队商,都会在这里摆摊、议价、交换金银布匹。

    市中百姓早已见惯西人红发蓝眼,不再围观惊奇,反而娴熟地用夹杂腔汉语讨价还价:

    “二十两?你这绸缎运费都包了还敢开这个价?十五,不讲了!”

    西洋人笑着摇头,还价再还价。

    生意虽难谈,市气却极旺。

    百姓懂商,也明法。

    因为越王在东南沿海设“通商律馆”,教授商贾与市民明律与契约,防止被海商欺诈。

    许多贫苦人家靠做翻译、搬运、染布,一夜脱贫,子孙入学,跃为士流之家。

    成化朝还有一件大事,教化振兴。

    越王提倡“士不独居中原”,设边地科考,凡是通文理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入仕。

    贵州苗岭有一少年,因得王府书院讲学之恩,赴京赶考,一举高中乡试。

    其后官至礼部郎中,所著《边风集》今仍传世。

    湖南、广西、滇西等原为蛮地之地,今皆设学堂、建社学,原住百姓皆能识字算账,习礼知廉,俨然“新乡人”。

    士风归正,庶人知耻。

    乡里子弟不再唯武尚勇,而以登科为荣。

    婚丧嫁娶皆循礼,民间盗贼绝迹。

    在整个盛世图景下,最核心的两个字,是“温饱”。

    朝廷在徐闻建议下,调整赋役制度,将原本因战事所增的临时徭役全部裁撤,定制“官仓调度法”,粮食统一管理,灾年有赈、丰年储足。

    百姓不必年年为赋役而忧。

    江北一户农家,每年秋后只需交二石谷,便无杂税。

    他们余粮自售,添置耕牛、修缮屋舍、置田买地,一代好过一代。

    朝廷还设“农书传教使”,巡回各地讲授耕织新法。

    百姓原本种三成得一,现在五成得三,农业效率提升,大明百姓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所谓盛世,不只是宫殿金瓦、朝服龙纹。

    真正的盛世,是百姓活得体面、有盼头、有选择。

    是孩子可以读书识字,妇人可以织布绣花,老人可以安坐庭前听雨饮茶,是市井可以谈天说地,乡野可以夜不闭户。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无论你是南人北人、中原还是夷地,只要努力,便能立身。

    而这安定、宽和的生活,不是天降,而是一个国家长久努力的成果,是如越王徐闻这样数十年如一日、躬身治政的结果。

    正因为他开边、守法、兴教、宽税,才换来今日万民无虞。

    这,就是成化盛世的人间风景。

    兵不扰民,吏不盘剥,士不空谈,民不忧饥。

    孩子敢做梦,老人敢回忆,中年人敢拼搏。

    一个国家最好的时代,大抵如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