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新的时代(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不再是山水美人图,而是一幅由纸笔、火药、航图、契券与诗书交织而成的巨幅山河图卷。

    那是一个帝国真正迈入现代的起点。

    .......

    成化八年,大明科学院物理院与火器院联手,成功复刻欧罗巴炼金术士赫鲁南所述“火风引动之器”,以燃煤生火、水气鼓轮,推动金属活塞往复。

    这便是,蒸汽机的雏形。

    初名“火车机”,后改称“火轮机”。

    最初仅用于水车灌溉、鼓风冶铁,不足为奇。

    然至成化九年,江南织造行尝试将其装配至纺纱机轴,顿时一机代百工,引发“织造大转”。

    随后,户部与工部联手于苏州、杭州设立“大明蒸轮局”,推行“蒸汽带动机关制造”政策,掀起第一波“机器化工坊”之潮。

    成化十年,工部铸船司打造出首艘装配火轮机的“铁身龙舟”,全船以铆接铁骨为架,蒸汽轮桨为驱,舟行破浪千里,朝发泉州、暮抵琉球。

    这一年,被后世史家称为“大明海铁元年”。

    同时,大明科学院增设“机关制造院”“热力研术部”,研究齿轮传动、金属压制、蒸汽控制等要术,开启系统性机械技术教育。

    农部则推广“蒸轮犁车”,使关中平原与江南湖田耕作效率大增。

    民间称之:“火牛神犁”。

    蒸汽工坊兴起之后,原有手工业模式受冲击,大批商号联合设立“股份工厂局”,募资设厂、招工成营,推动“雇佣工制”蔚然成风。

    户部发布《工厂法录》五十七条,首次确立工人“日计银”、工时上限、安全规范等制度。

    江南士绅中,亦有转而办厂之人,时有评论道:

    “昔日士人悬梁刺股以求一官,今则开局制器以建一业。”

    于是“士商并重,工贾同贵”成为成化后期社会新风气。

    成化十一年,葡里牙贡使于京中见蒸汽铁船首航,惊为天启之器,回国后引发欧罗巴各国求学之潮。

    大明礼部设“广言学堂”,教授中文、数算、机械术、造图法,开放诸国子弟入学。

    短短三年内,京城外语之声盛如市井百戏。

    而西域诸汗国见大明蒸汽辎重兵车驰骋沙海,纷纷遣使求和,改朝廷“羁縻制度”为“互市制”,准其通商纳贡,互派常驻使团。

    此后,西南五宣、东北辽东、北部蒙古三部皆通火车轨道,列车辚辚,织就“大明国道网”。

    至成化十二年,大明各郡广建“工学馆”,平民子弟入学不问出身,以测验入级,形成“举工才”制度,堪与科举并列。

    朝中言官曾请废八股制,皇帝亲谕道:“文以明志,术以致用,士不可偏废。”

    于是设“文武术三试制”,举人分三途,各成体系。

    民间亦兴“技艺世家”,以工匠传承为荣;诸子百工之家子孙入科学院者,比肩书香门第。

    辽东少年张晟,在火器院学习五载后,考入机关制造院。

    他在日记中写道:“昨日校中演练蒸汽升空飞车,虽仅离地三尺,然众皆起立欢呼,吾知,天地之大,或可步虚飞升者,非仙人,乃工士也。”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