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风过草甸的刻度(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病得到了医治,腰包里也变得更鼓以后,他心底那杆秤早已悄悄倾斜。这正是当林玘提议让他带祁明远走访草原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的缘由。
在他眼里,祁明远要写要拍都无妨,只是这草原上的改变,就像熬奶茶,火候急不得。
至少得让牧人们亲眼见证,就像太阳能板让蒙古包通上电灯,无人机帮他们数清散落的羊群,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能避开突如其来的白毛风一样。
牧民实实在在见识到了新鲜事物对他们带来的好处,若是空谈什么“记录文化”“保存传统”,结果连个治牛羊的药都弄不来,谁愿意对着镜头唱那首祖传的牧歌?
这些道理在巴图心里转了千百回,却一个字也没对祁明远说。
他是草原上长大的牧人,骨子里刻着祖训,从不为外人出谋划策。
巴图望着祁明远,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外来者,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捧着笔记本的学者,举着录音笔的音乐采风人。
他们来了又走,带走了草原的故事、牧人的歌声,却从未真正留下什么。
而另一些汉人不同,他们开着卡车送来太阳能板,手把手教牧民们用无人机放牧,在风雪来临前发来预警。
他们不带走一片云彩,却让草原的日子亮起了电灯。
林大夫就是最好的例子,起初牧民们对这个外来的医生充满戒备,直到他治好了连萨满都束手无策的顽疾。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会给人看病,连牲畜的疑难杂症也能妙手回春。
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病,要不是林大夫连夜配药,巴图家的羊群怕是都要遭殃。
还有那个看似文弱的小黄专家,刚来时蹲在草地上摆弄菜苗的样子,活像只笨拙的旱獭,惹得牧人们直摇头。
“我们祖祖辈辈吃肉喝奶长大的,”老那顺当时就杵着套马杆嚷嚷,“你这汉家姑娘懂什么草原的规矩?”
可就是这个被笑话的丫头,硬是让赛里木湖畔的蒙古包里飘出了炒青菜的香味。
如今连最倔强的额吉都念叨:“小黄专家种的菠菜,我家那小子吃了脸蛋跟苹果似的。”
说着还要撩起袍子,给旁人看孙娃子圆润了不少的胳膊。
这些年来,他们来了整整三个牧草枯荣的轮回,送来药品、太阳能板和蔬菜种子,却连一碗奶茶都不肯多喝。
额吉们塞给他们的奶豆腐,也总会被悄悄放回蒙古包的供桌上。
可眼前这个拿着笔记本的汉人作家不一样,他的眼睛太亮,像夜里的手电筒直直照着人。
问题太多,连母羊下崽的细节都要追问。
巴图看着他蹲在草地上记录的样子,就像看见一只盘旋的猎隼,不是在守护羊群,而是在计算着从哪里俯冲才能叼走最肥美的羔羊。
祁明远收起笔记本,也没有在继续刚才那个话题,而是向巴图询问:“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您刚才说的那个地方吗?”
“不,接下来我们去那边!”巴图说着,指着前方那个小山包,“林大夫交代过,让我带你好好走一走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