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闻言长枪一顿。“许是母皇觉得,阿丰比我更适合做上皇位罢。”
小何霁月正要追问,却见母亲红了眼尾。
“霁月问这话,可是在怪娘没坐上皇位,让你当太子么?……其实娘当年,也觉得母皇这般做,太偏心你小姨,只是遗诏写得清楚,娘不得不从。
“抱歉小霁月,是不是娘总忙着习武,没空陪你读书识字,你才会想这么多?娘是个合格的将领,但不是个合格的母亲。”
何霁月那时不明白母亲此话何意。
只是不出几日便被她从边关送到京城,在母亲何玉瑶与父亲钟子安的书信中,与邻家相府幼子闻折柳一同长大。
记忆里,她母父就没见过面。
她留在封地之时,父亲抱着尚在襁褓中的阿弟日日以泪洗面。
她被景明帝一道诏书送往京城,母亲咬牙争取,她才在边关陪了母亲小半年。
每每提起阿爹与小弟,母亲也是握着长枪长嗟短叹,随后何霁月定居京城,封作平阳郡主,与母父相远,只知母亲驻守边关,临死前也没回过一次封地。
而她父亲钟子安,得知他母亲的噩耗后悲痛欲绝,想从封地来京城,送她母亲最后一程,却遭何丰拒绝。
美名其曰封地离不开人。
两个相爱之人,到死也没见上一面。
什么天长地久,也抵不过四个字,天意弄人。
也就是那时,何霁月忽地意识到,总是对她慈眉善目的小姨何丰,原来对她们一家四口有莫大敌意。
“这事臣不便插手,陛下派人自行查,只是东南一事,陛下打算如何?”
思绪乱如麻,何霁月略一闭目,掩过伤春悲秋的念头,直接问出此行目的。
“东南骚动已有小半月,当地百姓四散逃窜,匪盗横行,臣以为,该派兵镇压。”
景明帝正为城中杂草般疯长的流言蜚语焦头烂额,哪儿有闲心顾得了这个?
她一摆手,语气散漫。
“也不是甚么大事,当地不是有驻军么?想来……”
“东南内乱,民不聊生,其重大程度,不亚于与他国交战,陛下竟认为这算不上大事?”
何霁月目光发寒。
“那在陛下眼中,什么才是大事?”
景明帝不多的良知,一下被她剑般锋利的视线刺痛。
“霁月稍安勿躁,朕并非有意无视东南匪盗,只恨满朝武将,没有合适的人选,唉!”
她何霁月不就是最好的人选?
何丰这样,摆明是不想派她去,又的确找不到合适的武将,索性撂挑子不干了。
明知景明帝忌惮,她本该藏拙,可脑中闪过江南郡守那字字泣血的奏章,她又咽不下这口气。
眼下要速战速决,只有靠她。
“陛下,臣府中侍君道江南风景好,冬日雪景更有意趣,不知陛下可否允臣携其一探?”
她这话已然委婉得过分,只是语气并非商量。
两人僵持片刻,徒留龙涎香袅袅。
到底没这个胆子与何霁月硬碰硬,景明帝就坡下驴。
“朕本念着霁月你方从西域归来,再派你前往东南剿匪,只怕你累着,你既有意,也好,那便后日启程,朕明晚给你设践行宴……朕乏了,你退下罢。”
“臣,遵旨。”
何霁月躬身退去。
东南匪盗一事得以初步解决,她长舒口白气。
只是景明帝莫名紧着童谣一事,其中关窍,她想不通。
这事本就捕风捉影,她母亲何玉瑶在世时,可是随着各路诸侯,亲自将何丰送上帝位,如此名正言顺,何丰到底在怕什么?
心中装着事,何霁月驾着行云,往郊外跑马场去,一连溜了好十几圈也不见停。
大半夜陪着她跑马,陈瑾两眼一黑,险些晕过去。
“郡,郡主,”深知何霁月精力充沛,跑一晚上也不妨事,陈瑾不敢放纵何霁月如此下去,拿闻折柳当挡箭牌,“大半夜的外头凉,咱回府吧,闻侍君还在府中等您呐!”
闻折柳?
何霁月猛地勒马。
糟糕,忘了闻折柳还在等她。
不过夜已深,他应当歇下了罢?
她心中还在纠结,手已然诚实调转方位。
何霁月策马回府,裹挟着冬夜寒风,一路往偏殿去,远远瞧见偏殿门边站着个人。
他手里提着灯笼,身上披着大氅,可不就是闻折柳?
他竟真在等她。
柔软如云涌,焦躁烟消云散。
“等多久了?”何霁月三两步上前,“屋外冷,以后在里头等我就好。”
“好。”闻折柳嗓音发闷。
“受风了不舒服?”
何霁月一摸他手,果真探到一片冰凉。
“手冷成这样还在屋外站着,怕不是又要生病,快,进屋来暖暖。”
闻折柳恹恹的,好似提不起神,没说两句便道身子乏。
何霁月兴奋劲儿还没过,本想缠着闻折柳在腻歪会儿,见他实在倦怠,只好往火盆添了几根柴,“呼”一下吹灭灯:“行,那便歇下。”
大半夜,火盆烤得脊背发烫,何霁月迷糊醒来,将手脚探出厚被,又要睡去,忽听??声起。
她猛地睁眼,只听身侧闻折柳呼吸一声浅一声深。
明显在忍痛。
“怎么了?”
她一骨碌爬起来,点上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