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要不咱们也去诏狱中待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sp;  就有一个大儒忍不住连连称赞。

    而接下来。

    剩下的大儒更是想被打开了开关一般,频频点头,甚至互相分享着看了起来。

    “这句的注释的确精妙,我觉得正是孔圣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嗯......不错,不错!我手中这句也是,简直让我茅塞顿开啊!”

    “太妙了!要我说,殿下的注释才是真正的圣人之言啊!我们儒家要出第三位圣人了!”

    “我手中这本《大学》看完了,我自认为没有任何纰漏......等等,这《大学》是什么书?”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很快,他们便全都看完了自己手中的书籍。

    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从选书到注释,扶苏所写的都没有一点儿问题!

    甚至有些注释他们第一时间都无法理解,要反复咀嚼琢磨,才能理解扶苏注释当中的意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殿下不光治国理政如有神助,就连典籍注释,也极富才华,我等心服口服啊!”

    在众人大眼瞪小眼彼此看了半天后,终于有一个不太注重面子的儒生站起身来,给扶苏鞠了一躬。

    诚挚道歉。

    扶苏赶忙扶起了这位大儒,笑道:

    “若是诸位前辈都觉得这些批注没什么问题,那不妨我们便一同商量商量科考的事情吧?”

    众人此时也都不敢再摆架子,而是急忙躬身:

    “全听殿下吩咐。”

    这些儒生都不由得生出了一个想法。

    既然扶苏能在诏狱当中悟道,甚至都快要悟成一个圣人了。

    要不......

    他们也去诏狱中待待?

    说不准儿也能有所精进呢?

    ......

    有了确定的框架和大体的方向,科考的一些内务很快便沟通完毕。

    明经的题目,除了大多数的基础题之外,他们选定了几道稍微有些困难的晦涩言论作为区分人才的分水岭。

    主要用作考察基本的学识与人格品性。

    而对策的题目,则是扶苏直接以被姜承奕分出的《礼记·曲礼上》中的一句话为题目: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姜承奕在狱中特意为扶苏圈出来的一句话。

    他跟扶苏讲过。

    若是要考察对策题,以这句话是最能看清楚一个人的才学、道德与治国理念的。

    若是在考场之上遇到能将此题从正确的角度回答出来的,那便不用继续参与考试了。

    给个三公以下的职位,他都一定能胜任。

    所以扶苏想都没想,就直接指定了这道题作为对策科的考试题目。

    而大儒们在思索几分后,也都纷纷点头同意。

    其实之前的儒家大儒们也不敢妄下定论,来说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在看了姜承奕留下的注释之后,他们便是恍然大悟。

    也知道了这句话若是用来做第一次科考的对策科的题目,是有多么的巧妙!

    与此同时。

    田雨那边也按照扶苏的要求,将外务已经全部沟通好。

    确保了各县乡都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得到题目,随后进行开科考试。

    这样既能避免各地考官漏题泄题,又能尽可能保证不会出现一名考生去往两地考试的情况发生。

    尽可能保持公平。

    而扶苏等人则是从咸阳南下,一路行至了徐州的治所。

    他们要在这里监督一场考试,为天下做出表率!

    而扶苏不知道的是。

    一位原本应当在未来大放异彩,青史留名的汉朝第一人丞相。

    现在时任沛县主吏掾的一位文吏。

    正焦急等待在科考的考场之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