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永绝后患(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流放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没那么浪漫。事实上古代的流放之刑,可以说是生死掺半,纯粹是赌命,赌老天爷是否看你顺眼,是否想收了你。
岭南琼南那种地方,不是后世的旅游景点,没那么多诗情画意,如今的岭南琼南,大多是蛮荒瘴气沼泽之地。
而且古代的路况也不好,没有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只能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运气不好还得翻山越岭,一个不小心就掉下悬崖。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古代的生态环境特别好,走在路上不知哪里就窜出一头猛虎,把人叼了当午餐。
更别提路上的饮食安全,生病的几率等等,任何一样都有可能要了人的命,而流放的这一路,BUFF几乎迭满了,就看你命大不大。
当然,也有犯人命好,流放途中不仅没遇到危险,还能吃喝玩乐一路生花,过得不知多滋润,莫名还让他发现了各个地方的美食特产,没事就写封信回京跟老弟得瑟。
命好的这个犯人叫苏轼。
可是,谁敢跟苏轼比呀?
人家再落魄,好歹也是文坛领袖,走到任何地方都有粉丝巴巴地赶来买单,更何况人家的老弟还是朝中的副宰相,史上有名的扶兄魔。
苏轼被流放,试问押着他的官差哪个敢跟他使脸子?哪个敢对他不敬?
今日的赵佶,被削掉了王爵,贬为庶民,京中已是无依无靠,没人敢沾边儿,他流放的途中能有苏轼这么好命?
赵佶只能自救,用钱买命是最简洁有效的办法。
官差们果然动心了,没人跟钱过不去,若真有一百两黄金,路上对他和颜悦色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赚钱嘛,不寒碜。
把人送到岭南,就没他们的事了,而他们得到的却是半辈子吃喝不愁的横财,何乐而不为?
有了赵佶许诺的钱财,官差们果然温柔了许多,看着他的眼神都能掐出水来,那叫一个含情脉脉。
赵佶休息了很久也没人催他,反而主动给他送上干粮和饮水。
赵佶多日抑郁的心情终于好了许多,看来自己这一路走到岭南,生命安全方面可以保证了。
汴京城外二十里的庄子,确实曾是赵佶名下的。
赵佶风光时,名下这样的庄子不计其数,都是端王府的属官帮他打理,后来沦为阶下囚,朝廷自然不可能把庄子留给他,全数充公了。
庄子里来了一名戴着木枷的犯人和几名官差,眼尖的农户庄丁赫然发现那名犯人居然是他们曾经的东家,顿时引来许多农户的围观。
对这位东家,农户们没有任何反应,赵佶很少来,也根本不可能对这些贫贱的农户施恩,每年收的粮赋一点不比别家少,毫无恩德可言,农户们对他如今的处境自然也就没有半点同情恻隐。
他们只是好奇地远远围观,不知这位曾经的东家今日来这庄子作甚。
赵佶也不解释,尽管被贬为庶民,可他骨子里仍是曾经那个高傲的端王殿下,被碾落成泥还是比他们高贵。
带着官差走到曾经埋下金叶子的老槐树下,几名官差不动声色地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而赵佶则在小小的泥土里挖呀挖呀挖……
很快他便取出了满满一包袱的金叶子,双手送到官差们面前。
见赵佶果然没骗他们,官差的脸色更温柔了许多。
收下金叶子后,赵佶和官差们继续上路。
从此时起,赵佶的处境便好了许多,至少不用挨骂挨揍,甚至他的饮食也是官差们主动送到面前。
一名官差还很含蓄地告诉他,待出了京畿,可以考虑给他卸了木枷和镣铐,赵佶闻言感激万分,忙不迭道谢。
流放的第一日,赵佶和官差们走得不算快,最多只走了三十里。
黄昏时分,走到一条小溪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官差们决定就在小溪边露宿,幸好如今天气炎热,夜晚也不太冷,除了蚊虫多一些,没什么不舒服的。
赵佶也习惯了如今的身份和境遇,不敢有那么多穷讲究,吃了一点干粮后,便在小溪边蜷起双腿睡着了。
半夜子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官差们轮流值夜,听着声音不对,立马叫醒了所有人,赵佶打着呵欠坐起身,正要抱怨几句,却见前方不远处,一道陌生的身影朝他缓缓走近。
四周已无鸟叫虫鸣,就连溪水流淌都仿佛静止了。
陌生的身影缓缓走近,露面的只有他一人,可赵佶和官差们却分明听到四面八方的草丛窸窸窣窣作响,显然四周都埋伏了人,把他们所有逃命的路都堵死了。
官差们心凉了半截,仅从这一点便知道,这伙人绝对是伏击的行家,被他们盯上的猎物,不可能逃走。
一名官差咬了咬牙,突然拔刀指向唯一露面的那人,怒喝道:“来者何人?我等是大理寺官差,可知夜袭官差的罪有多大?”
对面步步走近的人没有回答,只是扔了一块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