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帝王若不通兵事,强行指挥,只会扰乱军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不亲征不等于不英武,汉武帝刘彻便是铁证。

    霍去病、卫青等将,皆由他慧眼识才,一手提拔。

    他不干预战术,但每一场大战的方向,却都精准无比。

    “父皇说得太对了,大将军与表兄每次征战,父皇都不曾插手细节。”

    “表兄霍去病初战漠北,便能深入敌后百里,战功赫赫,全赖父皇英明。”

    刘据肃然回答。

    每当提到霍去病,汉武帝脸上总有掩不住的得意。

    谁能想到,那个曾是长安城中放马的少年,竟成了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大汉战神!

    ……

    贞观时期!

    “简直胡闹!”

    李世民眉头紧皱,怒声喝道。

    “兵者大事,岂可拿来当儿戏?”

    “若王振在朕军中,早已问斩!”

    “朱祁镇竟还容许这宦官乱政,落得如此下场,也难怪!”

    李世民不屑冷哼,眼神如刀。

    战场不是舞台,不容演戏。面对敌人,必须快准狠,一步错,便是灭顶之灾。

    在他看来,土木堡之败的根源,就在于皇帝与宦官的乱指挥。

    天子御驾亲征虽可鼓舞人心,但也会令军队陷入极大的制约与被动。

    将士顾虑皇帝安危,战时犹豫不决;而将令受限于宫廷,难以因敌制胜。

    若是皇帝又不懂兵法,却还硬要主事,那便是釜底抽薪,徒增灾难。

    而朱祁镇,正是这样的存在。

    最终,瓦剌兵锋直逼中原,朱祁镇也留下了明史上最耻辱的一笔——被俘于土木堡。

    ……

    永乐时期!

    朱棣静立于沙盘前,凝望着千里江山,神情中透着几分凝重。

    他知道朝中有声音在暗示换储;他自己对太子的一些做派,也多有不满。

    但朱棣始终没有动过废太子的念头。

    因为一旦动太子,便牵连到皇太孙,这已非一人之事,而是牵动大明三代的根基,怎可轻动?

    然而此刻,朱棣第一次真正生出更换之意。

    太子也好,皇太孙也罢,最终都坐上了皇位。

    论“守成之道”或许算是中规中矩,甚至还成就了“仁宣之治”这等太平盛世。

    可朱棣并不满意这种成绩。

    土木堡之败,根源何在?

    归根结底,是宣德年间对军备之松懈所致!

    当草原势力暗流涌动,风云骤变时,他那位“好圣孙”,竟还躲在深宫里玩蟋蟀!

    想到这,朱棣胸中怒火翻腾,几欲喷薄而出。

    ……

    大宋!

    “明朝版靖康之耻……”

    赵匡胤喃喃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复杂。

    “虽说这事比起我宋的靖康之难还差点火候,但皇帝被俘,还被押到城下求门……确实够丢人。”

    他轻叹一声,心里五味杂陈。

    既有几分窃喜,也有一丝说不出口的酸涩。

    从天幕播放视频起,大宋的皇帝在众帝王心中,基本已成“耻辱代言人”。

    赵匡胤身为大宋开国皇帝,看着徽宗、钦宗一个赛一个地拉胯,也觉得自己这脸都快被丢尽了。

    所以看到别的朝代也翻车,他心头反倒轻松不少。

    你看,不光我们大宋出糗,大明照样出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