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文官集团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最大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只是前面那些皇帝,并非寿数已尽,而是被暗中算计?

    “皇帝乃天下之尊,谁人敢暗害天子?”

    扶苏皱紧眉头,实在难以接受这样的猜测。

    嬴政却目光幽深:“你没察觉吗?大明自太祖、成祖之后,其余皇帝几乎都在与某股无形的力量对抗。”

    “在明朝中后期,皇帝与这股力量的斗争,从未停歇。”

    扶苏神情一震。

    始皇语气低沉:“朱元璋废除宰相,未必是智举。”

    “虽能避免奸相擅权,却让皇帝肩上背负了过多责任。”

    “若是贤君,自然无碍;若是庸君,便会沦为臣子操弄的傀儡。”

    这制度的利处在于权力集中,皇帝能直接掌控政务,不必再被中间宰相掣肘。

    但坏处同样明显:

    其一,劳累。没有宰相分担,所有事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其二,无人背锅。出了问题,再没宰相可以推出去祭天,所有矛盾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这样一来,若是皇帝稍有不济,便会被群臣牵制,甚至翻覆生死。

    虽然后来有内阁制度出现,但本质仍未能彻底解决这一弊端。

    始皇看完天幕,内心隐隐有股不安:

    难道,那些臣子竟真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甚至左右皇帝寿命?

    若是在大秦……早就人头落地,绝不容许!

    不仅是始皇,其余帝王看罢,也都感到一丝异样。

    仿佛自有明一朝开始,便有股力量贯穿始终,死死与皇权对抗。

    后世史家将其称作——文官集团。

    实际上,这股力量不仅仅出现在明朝,在历代王朝皆有类似存在。

    本质上,这是官僚地主阶层的代名词。

    他们既是土地兼并者,又是朝廷官员,更是地方基层的实际掌控者。

    为何称之为“文官集团”?

    因为他们表面以文人自居,依托儒学纲领相互联系,暗中却步调一致。

    他们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

    削弱皇权,削弱军权,扩张土地,压榨百姓。

    尤其是“文”字最为关键。

    自明初起,文人之间通过师承结社,党同伐异,遍布各地。

    他们的弟子往往不受地域限制,南北呼应,结成庞大的利益网络。

    于是,哪怕身处四方,他们依然能以“文”的纽带,形成庞大的集团。

    这股力量内部虽有矛盾,却因共同利益而始终保持统一。

    当他们的派系利益受损时,内部便会自相攻伐;可一旦触及共同利益,立刻能抱成一团对外抗衡。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文官集团就已具备制衡、甚至威胁皇权的雏形。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老朱废除丞相,极力强化中央集权。

    其实这一制度设计虽然有效遏制了权臣乱政,却也衍生出一个致命的缺陷——官僚主义。

    这种东西,一旦放任不管,就会形成系统性的腐败。

    而搞出百万漕运赖以生存的灰色利益链,甚至军政体系的“复合体”;

    可若是严加监管,他们又能消极怠工,懒政不作为。

    而严重时还可能铤而走险,直接对监察使下手。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