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杀功臣?他不否认!那能怪他心狠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扶苏。”

    “你带上李斯他们,一起制定出一套更适合大秦的官制。”

    “咱们大秦吃亏,就吃亏在创立得太早。”

    “可如今有了天幕视频,一切都不一样了。”

    “只要改革制度,便能让治理天下的效率大大提升!

    始皇帝当即将任务交给了扶苏。

    这是扶苏确立太子身份后,第一次接到父皇的明确命令。

    “诺。”

    “儿臣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扶苏满怀信心。

    这些天幕视频,让他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

    尤其是后世各朝的经验教训,对当下大秦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

    汉武帝时期!

    “明太祖立下开天辟地之功,难道还不配称千古一帝?!”

    “驱逐元人,重建中华,本就是无上功勋。”

    “更何况他在位时,能够与民休养生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不再饱受战乱之苦!”

    汉武帝刘彻,天纵雄才,心怀千秋万代。

    对他而言,击退匈奴是必行之事,也是为了万世基业!

    他看待朱元璋时,也有着相似的感慨。

    老朱用短短十余年,就让国力迅速增强。

    这一切都与他的治理分不开。

    “我先前就说过,明太祖的武功固然耀眼,但更值得效法的,是他的文治。”

    “你要记住,治理天下不能只讲仁弱,该果断时必须果断。”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驾驭群臣。”

    天幕里批评老朱对臣子太过严苛。

    可刘彻却觉得,治国就该如此。

    不然律法如何推行?!

    他素来喜用酷吏。

    在他看来,只有这类人,才能成就帝王所愿。

    “别以为用酷吏就是不仁。”

    “如何任用臣子,本就是大学问,你还差得远呢。”

    太子刘据听得安静,只是点头,并未多言。

    刘彻见状,心里清楚他并没真听进去,不由叹息一声。

    ……

    贞观时期!

    “驱逐胡虏,重建中华。”

    李世民口中低声复诵着朱元璋的誓言,心潮澎湃。

    若他也处在元末的乱世,定会同样揭竿而起!

    “明太祖,果然是一代英杰。”

    “不仅平定乱世,更能安定天下!”

    “元末的百姓处境,比我武德初年还惨。”

    “可朱元璋仅用了十几年,便让天下焕然一新。”

    李世民心中颇为感慨。

    他接手大唐时,国力同样凋敝。

    历经多年修养,才逐渐恢复元气。

    所以他尤能体会老朱的艰难。

    “明太祖的确千古罕见。”

    “只是他对待功臣,手段太过凌厉。”

    “开国之勋纵然触法,也不该株连过度。”

    长孙无忌沉吟片刻,才低声说道。

    在他眼里,朱元璋的功绩毋庸置疑。

    可他对功臣的整肃,简直令人胆寒。

    不是一个个清算,而是一批批清洗!

    洪武四大案牵连数十万人,死亡者更是以万计。

    听得长孙无忌心惊胆战。

    他忍不住瞥向李世民,心中暗自打鼓:陛下该不会也要学老朱吧?

    李世民见状,顿时明白了他在想什么,笑着摆手。

    “你说得对,明太祖的功绩无双,但杀戮确实过盛。”

    “那些功臣立国有功,就算要依律处置,也该宽容一些。”

    “连坐株连,反而让人心惶惶。”

    “至于我——是绝不会走那条路的。”

    李世民这话,不只是安抚群臣,更是他的真心。

    他手下大臣,大都识时务。

    就算有人谋反,他也只诛其人,而非灭其九族。

    若换成老朱……怕是早就血流成河了。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闻言,皆暗自松了口气。

    “更何况,为帝之道,当光明磊落。”

    “防备臣下固然必要,但也不能用锦衣卫般的密探之术。”

    “若皇帝整日监视臣子,实在不像话。”

    李世民甚至批评了锦衣卫。

    在他看来,帝王术就该堂堂正正,而不是随时提防臣子。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也都点头称是。

    ……

    洪武时期!

    老朱望着天幕盘点功过,神色坦然。

    天幕说得没错。

    他对百姓确实仁厚,丈量土地、兴修水利,让天下恢复生机。

    在朝制上,他也做出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

    但杀功臣?他不否认!

    那能怪他心狠吗?

    这些人偏偏要自取其祸!

    老朱眼里容不得沙子。

    若是放纵功臣,世世代代必将腐化朝纲!

    “咱虽杀人无数,但依旧是千古一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