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民族凝聚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北寒关内,陈息点将。

    命。

    左右寒龙军提前一日出发,分兵两路为后续大军探出视野。

    叶明霁兵团组成骑兵3万为先锋军。

    大军左翼交给棠的4万骑兵负责,右翼由沁月牧遥的十六部落5万骑兵负责。

    陈息与杨冲统领中军。

    中军战队配置如下:

    1万长矛军,5000陌刀营,5000重盾手,内部配1万精骑机动支援。

    神鸢军,蝎毒军全员出动。

    大军共计,15万余。

    北寒关城门大开,大军浩浩荡荡出发,留下薛天岳率领剩余步兵守城。

    薛天岳的任务也很艰巨,组织调动北部二州百姓农夫,临时组成运输队。

    十余座大型粮仓待命,等殿下攻克一座王庭后,立即往前线运输粮食。

    秋收后处于农闲季节,无数农夫报名响应。

    运输粮食给工钱,无疑再给百姓们一份额外收入。

    战争机器启动,北部二州瞬间躁动起来,人人都期盼着殿下大胜而归,铲除鞑子报仇雪恨。

    江万年在皇城,为陈息大军出征,组织一场大型集会。

    将格调直接拉到民族仇恨层面,列出鞑子以往重重罪行,大儒们挥毫泼墨,学子们填词作画,官员组织百姓围观,大大提升民族凝聚力。

    为这一场旷世大战,披上一层复仇雪恨外衣。

    京畿地区,江南府,戈西府......

    各地州府,县城,集镇,村落......

    府兵衙役捕快马不停蹄,迅速将陈王殿下率大军出征草原的消息,传遍整个大御。

    县令带着官员们,亲自为百姓宣传鞑子的重重罪行,极大拉升民族复仇情感。

    张正经在京城新成立的报社,闻讯立即响应。

    这货舆论攻势火力全开,一连出版多刊报纸,上书两个血红大字。

    复仇!

    从民族情感,一直延伸到人类底线,将草原鞑子骂了个狗血淋头,陈王殿下此次出征,是为了整个天下百姓,彻底铲除鞑子这颗毒瘤。

    这货别出心裁,在报纸宣传中夹枪带棒,话里话外透露一个意思。

    陈王殿下给百姓们分田地,免徭役,减赋税,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新政,从商者岂能不为国家做出点贡献?

    这货自己带头,为前线将士改善伙食为由,个人名义捐款白银1000万两。

    旗下大型青楼连锁品牌,银月楼集团,携全体技术工作者,捐款白银100万两。

    这期报纸一经刊登,迅速传遍天下。

    江南府五大商业世家一看报纸。

    草!

    这不是在点我们么?

    还特么等啥?

    捐!

    兴隆航运商行,捐款800万两白银。

    江南美织造商行,捐款800万两白银,外加士兵作训服1万套。

    ......

    全国无数商贾响应,恨不得将全部身家捐出去,支援陈王殿下铲除鞑子。

    一时间朝廷户部仓库都要堆满银子了,江万年将张正经叫来,重重拍了拍他肩膀:

    “我代表殿下向你承诺。”

    “青楼生意可再延续一年!”

    张正经感动得泪如雨下:

    “谢江爷爷,小子这门生意的初衷,也是为了丰富百姓们业余文化生活,以及......”

    话还没说完呢就被江万年赶走。

    呸——

    给你颜色就想开染坊。

    神马玩意!

    骂归骂,可心里还是暖乎乎的。

    有了这货的报纸宣传,可是大大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国库里银子堆满,江万年立即下令向全国采购物资,棉衣棉鞋,粮食装备,火速运往北寒关。

    西北军方向同样不落下,鸡蛋,猪肉,棉服被褥......

    以朝廷为背书采购物资,这还是大御首次。

    “什么,咱们百姓也能卖东西给朝廷了?”

    “对呀你没看错,你纺织的成衣,也可以市场价卖给朝廷。”

    “哈哈,我家老母鸡不生蛋了,正舍不得吃呢,现在能卖给朝廷,为前线将士煲汤喝了。”

    朝廷将银钱撒向千千万万百姓手里,大大刺激经济发展。

    真正做到取之于民,回馈于民!

    江万年这边大肆宣扬陈王殿下出征草原,后者正在行军途中,可一点不知道。

    大军一连在草原中行了10日,后方传来消息,匈奴20万大军起程。

    同时传来江万年在皇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张正经动员所有商贾,为将士们捐款的消息。

    陈息看完哈哈大笑。

    好。

    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才是一个民族该有的凝聚力。

    立即下令,将大御最新消息,传遍全军。

    听完后方无数百姓为大军出征造势打气,将士们感动得泪如雨下。

    原来我们不光为了赏银作战,更是肩负起整个国家安全职责,背后无数百姓期盼着我们凯旋。

    不知道谁喊一嗓子:

    “保家卫国!”

    下面无数将士同声齐喊:

    “保家卫国,保家卫国!”

    大军气势如虹,即使在寒冷的草原行军,心里也暖烘烘的。

    有全国百姓挂念着,这份感觉真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