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出师不利(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他跟几个其他黄牛也都打听,得来的回复也是最近学生一下子少了很多。

    学生们都不傻。

    能在国内当香饽饽的大学生,谁愿意去外面给人洗盘子、当小三。

    更别说在此之前,还要先花费一笔巨大的代价。

    一篇文章竟然打击了出国留学的热情!

    外界感觉不出来这一点。

    但方有林这些钻营出国留学的“黄牛”是心里有数的。

    “Tui!都他妈怪陈冲这个死娘们儿!”方有林狠狠骂了一句。

    要不是这娘们儿的逆天发言,哪会有《马桶》这篇文章,更没有因为这篇文章扯出来的这些破事儿。

    “这傻娘们儿以后免不了还要说啥东西。”

    “美国那边儿能不能找个人给她处理了?”

    或许是陈冲的事件太火,冲淡了媒体对于《芙蓉镇》这部电影的讨论声。

    就在陈冲闹得全国人民沸沸扬扬之际,《芙蓉镇》终于获得许可,被批准在全国上映。

    除了京城、上海两地,其他地区的观众,终于能够一睹这部在上映前就撕得满城风雨的影片。

    关于《芙蓉镇》审片过程中的种种曲折,早已不胫而走了。

    这算是提前酝酿了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以后影片再被封了那可就看不到了。

    而且这电影可是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读过原著,被原著所感动过的观众无数。

    电影上映,他们没理由不去看。

    带着种种原因,观众们来到影院,收看《芙蓉镇》。

    这一看,不得了了。

    因为亲嘴了。

    在公共场合接吻,出现接吻的画面,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们的道德所不容的。

    就别说接吻,前几年,连女青年烫发、搽雪花膏,穿款式新颖的衣服、跳健康的集体舞,甚至养花都会被加以非难!

    很多单位,不准留烫发和披肩发的女同志进单位大门,门口还会有人站岗,凡是留长发、穿奇装异服的男女工人一律不准入内。

    有些地方还会组织纠察队日夜巡逻,在大街上见到有人穿喇叭裤,上去便剪.

    道德的自由一直都是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静水深流。

    而是源自先行者们一次次试探性的推动。

    在中国公众场合出现的第一次接吻,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电影,而是杂志封面。

    1979年第5期《大众电影》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剧照。

    这张图片,自然引发了轩然大波。

    当时有位宣传干事给编辑部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

    “万没想到,在经过洗礼以后,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你们竟然堕落到和XX杂志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

    “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回答我!”

    “纯粹是为了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这些声讨,说到最后,和后世都是一样的,都会扯到青少年的身上。

    在信件最后,这位读者挑战式地说,“你们有胆量,请在《大众电影》读者来信栏,原文照登一下我的信,让全国九亿人民鉴别一下”。

    编辑部还真“有胆量”,当即全文刊发了这封信,在杂志上开展讨论。

    结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来信和来稿一万多件,在一万多件信件中,赞同这位宣传干事的还不到3%。

    有了《大众电影》的这次试水,影视圈也开始以真人试探思想解放的边界。

    1979年,电影《生活的颤音》之中首次出现接吻镜头。

    据说男女主接吻时嘴上还贴了层膜,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接吻,被破门而入的女方父母打断。

    不过电影还是引起了剧烈的轰动。

    后来的《庐山恋》影响更甚,张瑜主动在唐老师脸颊上“蜻蜓点水”的一吻,给了一代人震撼,成为年轻男女的恋爱教科书。

    而如今上映的这部《芙蓉镇》。

    接吻镜头尺度史无前例的巨大!

    因为刘小庆和姜文两个人在电影里奉上了一场长达263秒的激吻!

    这几乎创下了中国电影最长接吻纪录!

    263秒,也就是4分钟23秒。

    这绝对是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接吻镜头!

    导演就仿佛是一个赌气的孩子,把前三十年的电影里或中止或删剪的吻一口气全部找补回来。

    观众们哪看过这个啊?

    更别提亲嘴的对象之一还是刘小庆!

    于是全都疯了。

    一个个没见过世面的买票直奔影院,领略了电影感人剧情的同时,也屏息静坐在座位上,粗着脖子红着脸,看完了这段完完整整的激吻。

    哎呀,好看啊!

    刘小庆那个啃啊,姜文那个用力啊,俩人绝对是真亲了啊,亲的那叫一个激烈,亲的是激情四溢、烈火烹油、唇齿交融、骨软筋酥、湿湿嗒嗒.

    很多人看一遍还不过瘾。

    出去再买票,再接着看。

    于是电影公映还没多久,各地的电影院便开始爆棚,许多地方甚至临时增派消防官兵到影院驻守,以防意外。

    送片员更是忙的团团转。

    按理说,《芙蓉镇》的拷贝量已经买的不少了,但还是不够看。

    影院为了满足观众,一场场的加映、加映、再加映。

    拷贝量可不就不够了么。

    不够咋办?

    加!

    各省电影公司的代表连夜进京,直奔中影公司。

    不为别的。

    加拷贝!

    中影公司对此也始料未及。

    当初在看片会上,《芙蓉镇》35mm的拷贝可是卖出了超过400个的数量,一举打破了《少林寺》在看片会上创下的记录。

    结果火的比《少林寺》还快?

    事情报到负责的领导那里,领导一扶额,颇觉诧异。

    “不应该啊。”

    “《芙蓉镇》怎么会这么火?”

    他话出有因。

    因为《芙蓉镇》的首映式并不顺利。

    或者说,《芙蓉镇》“出师不利”。

    一直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观众,因为首映式上发生的事儿对《芙蓉镇》感到失望。

    这还得从《芙蓉镇》获准公映之前说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