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娜拉出走以后该怎么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不过总的来讲,江弦和刘鑫武相比还是有优势的。

    毕竟他先到了作协总会,先参加了编辑工作,和各地分会同志都相互认识过。

    而且江弦还得到了王濛鼎力推荐。

    因此他对这件事儿其实是胜券在握的。

    在别人眼里,候选人是他和刘鑫武竞争。

    在江弦眼里。

    刘鑫武怎么和我争啊?

    这就跟小拜和小川一样,看似有一战之力,实则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

    不过总的来说,这事儿也是颇多反复,甚至一波三折。

    最大的曲折是在《无主题变奏》这篇上。

    江弦对这事儿最新的印象就是冯沐同志出国前给他写的一个短简,劝他注意文风。

    他当然知道。

    冯沐指的是《无主题变奏》这篇。

    冯沐的文学思想还是比较偏向于现实主义的,《无主题变奏》这种现代主义色彩浓重的,在他看来是非常大逆不道的。

    前段时间,在作协的一次会议上,几名现实主义作家还共同点名批评了一次《花城》6月刊上的短篇《无主题变奏》,斥之为“垮了的一代”的文学,认为有些青年的思想可以走到这个地步,是值得注意的。

    对此,江弦并没有在会议上着急忙慌的站起来反驳这种说法。

    只是平淡的表示:《无主题变奏》是不是“垮了的一代”的文学有待商议,但像这几位同志这样,急躁地到处宣传“现实主义在受难”这种说法,一定会引起不良效果。

    这态度不卑不亢,又十足的强硬。

    潜台词就是你们说《无主题变奏》不好,是真觉得这不好,还是想打着这幌子,重新确立你们“现实主义”的伟大地位。

    你们居心叵测啊!

    一句话,给几位老作家气的吹胡子瞪眼的,又拿江弦这番话没什么办法。

    毕竟之前已经肯定了“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中的存在。

    这会儿再反驳江弦这话,顺着江弦的话把这事儿变成又一次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围剿,那就是跟“上面”对着干了。

    总之,江弦这话肯定是得罪这几名老作家的。

    但他完全无所谓的态度。

    得罪你们几个咋了?

    鲁迅先生得罪的人少么?

    影响他老人家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了么?

    而且换个角度看,这次冲突真的就只是得罪人么?

    未必吧。

    江弦又何尝不能通过这一次的冲突,这一次“学术争鸣”,展现出自己扎实的斗争能力。

    这表现在一些人眼里难道就不能加分了?

    “听我妈讲,上面讨论说了,由你主编《人民文学》,另外呢,他们也在从京城作协那边借调刘鑫武同志去《人民文学》,应该是副主编的调事。”王安忆透露说。

    “刘鑫武副主编.”

    江弦忍不住嘴角上扬。

    从初入文坛开始,他和刘鑫武老师就是一对儿欢喜冤家了。

    当年刘鑫武斥他的为“流氓文学”。

    他则以一篇《醒来吧,刘鑫武》回击刘鑫武的《醒来吧,弟弟》,以彼之文,还敬彼身。

    这还没完,还转手就真的写了一部“流氓文学”《动物凶猛》予以回敬。

    后面又是多次互动。

    两个人这么多年的恩怨情仇,也是一桩文坛趣事,在文坛不是什么秘密。

    大家都知道江弦这个“三多先生”朋友多。

    可是在他的朋友里,绝对没有“刘鑫武”这一号人。

    谁能想得到,如今叫他走马上任《人民文学》,竟然又和刘鑫武这位大冤家凑到了一块儿。

    “既来之,则安之”

    江弦笑了笑,“我和刘老师也是很多年的老相识了,我俩要是能在一块儿做工作,那肯定很有意思。”

    “.是么。”

    王安忆看着江弦的笑,莫名觉得有些阴恻恻的,忍不住又抱了抱江年年。

    她和刘鑫武之间倒是没什么矛盾,之前在《十月》投稿的时候还得到过刘鑫武的帮助。

    此刻,也只能祝福刘鑫武老师在江弦的手底下工作顺利了。

    “又加印了?”

    “这个发行量也太凶猛了!”

    《花城》的编辑部里,一派热闹景象。

    前面说过,相比于《十月》《收获》《当代》这三部位处京城、上海的文学期刊,《花城》这部文学期刊,身处广州,不拥天时,不占地利,只好努力寻求人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向作家讨要好稿子。

    可惜无论他们为作家付出多少,作家给他们的稿子,多数是作家本人的二流稿子。

    也正因为这一点,《花城》的编辑们,比其他的文学期刊更有危机意识。

    他们能非常清晰的感受到那种随着80年代即将结束,文学也跟着走向衰退的颓势。

    这让他们更加倍的珍惜每一篇好稿子。

    前段时间,他们好不容易才拿到一篇《人生》的作者路遥的稿子:《平凡的世界》。

    于是铆足了劲儿,为这篇造势,打算全力推出这篇。

    结果不仅在的讨论会上遭遇了评论家们的“千夫所指”。

    在发行量上也惨遭滑铁卢。

    一部《平凡的世界》发表出去,连个水花都没溅出来几滴。

    唯一的一点儿关注量,还是因为江弦在的讨论会上和评论家们“舌战群儒”的趣闻,导致读者们有些好奇这篇能使江弦和评论家们观点两极分化的。

    这事儿虽然刺激了一点儿发行量,可也架不住《花城》这次的投入大啊。

    总的来说,这次投入,《花城》并没取得多大的收益,这让《花城》的编辑们一阵沮丧。

    直到那天,主编苏晨拿出了一份稿子.

    《无主题变奏》,江弦。

    和当时《平凡的世界》在研讨会上造成的奇异景象相同,这同样是一部令《花城》编辑们评论两极分化的。

    一部分编辑觉得这都称不上是一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