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萧书生心太急(二)(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了催命的符咒。紫宸殿的烛火燃到三更,女帝仍在批阅奏折。内侍总管李德全轻手轻脚地添上灯油,瞥见案头那封来自柳州的急报,墨迹因雨水洇得模糊不清。
“陛下,萧学士已带人潜入断藤峡。” 李德全低声禀报,“柳州府急报说,盘瑶部落突然倒戈,与侬智高激战正酣。”
女帝放下朱笔,指尖拂过奏折上 “亲取蛊母” 四字,嘴角勾起冷峭的弧度:“他还是改不了这急脾气。”
“要不要传旨让镇南王驰援?”
“不必。” 她翻开另一本密档,上面记载着阿鸾的真实身份 —— 三年前被侬智高灭族的壮族首领之女,“让镇南王按兵不动,看萧学士如何收场。”
李德全欲言又止,终究躬身退下。殿内只剩下烛火噼啪声,女帝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忽然想起那年萧文轩在北境送来的战报,字里行间全是少年人的锐气,如今虽添了沉稳,骨子里的急躁仍像火星,稍不留意便会燎原。
断藤峡的瘴气像化不开的浓痰,黏在人皮肤上又凉又腻。萧文轩攥着阿鸾给的解药,踩着湿滑的石阶往下走,身后跟着十名自愿随行的瑶民猎手。
“就在前面的溶洞。” 阿鸾指着崖壁上的黑影,银铃在寂静的峡谷里格外刺耳。
当他们劈开藤蔓钻进溶洞,扑面而来的不是蛊母的腥气,而是浓重的血腥味。石台上躺着几十具尸体,全是盘瑶打扮,胸口都插着熟悉的羽箭。
“不好!” 萧文轩猛地转身,却见阿鸾手里的银铃变成了铜哨,尖锐的哨声刺破瘴气。洞外传来喊杀声,侬智高的叛军正从四面八方涌来。
“为什么?” 他盯着女子嘴角的血迹,突然明白那些 “解药” 根本是催发蛊毒的引子。
“因为你们汉官都一样。” 阿鸾笑得凄厉,“当年我父亲归顺大乾,换来的却是满门抄斩!”
箭矢呼啸着飞入溶洞,萧文轩拽着受伤的猎手往深处退,身后的洞口渐渐被叛军堵死。潮湿的岩壁渗着水珠,滴在他手背上,冰凉刺骨。
“公子,这里有暗门!” 青竹撬开一块松动的石板,露出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
当最后一人钻进密道,萧文轩回头望见阿鸾被叛军簇拥着走来,她脖颈上挂着的铜鼓吊坠,竟与盘瑶长老的信物一模一样。
七月的早朝,萧文轩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着女帝宣读镇南王的奏报。断藤峡一役虽捣毁叛军粮仓,却折损了三百瑶民,侬智高率残部遁入老挝境内。
“萧学士可知罪?” 女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臣擅作主张,险些酿成大祸,请陛下降罪。” 他额头抵着地面,能闻到金砖上淡淡的霉味。
“你最大的错,不是轻信阿鸾。” 女帝走下丹陛,龙靴停在他眼前,“是你至今不懂,雷霆手段需配雨露恩泽。盘瑶积怨百年,岂是一场胜仗能化解的?”
她忽然将一本账册扔在他面前,户部的朱批密密麻麻:“去年柳州知府贪墨的山货税,朕已命人追缴返还。你若能沉下心查访三月,何至于被阿鸾利用?”
萧文轩看着账册上的数字,喉头发紧。那些他急于平叛时忽略的细节,原来女帝都看在眼里。
“即日起,罚你去柳州府任通判,协助镇南王处理善后。” 女帝转身时袍角扫过他的发顶,“什么时候想明白如何让瑶民自愿拆掉寨门,什么时候再回京。”
柳州府的秋雨下了整整半月。萧文轩踩着泥泞的山路,第三次来到黑风寨时,终于见到了盘瑶长老。
竹楼里的火塘燃着松木,噼啪声中,长老往他碗里倒了米酒:“萧大人三顾茅庐,就为说动我们归顺?”
“不是归顺。” 萧文轩将带来的种子袋推过去,“是想请长老看看,这改良过的稻种,能不能在山里种活。”
他从怀里掏出图纸,上面画着引水渠的样式:“官府可以出银钱,让瑶民和汉民一起修渠。明年秋收,按出力多少分粮。”
长老眯起眼睛:“就凭这些?”
“还有这个。” 萧文轩解开包袱,露出里面的活字印刷版,“陛下说,瑶民的山歌可以刻成书,供子孙传看。”
火塘的光映在长老银白的胡须上,他沉默良久,忽然拍了拍手。竹楼外传来银铃声,阿鸾低着头走进来,脖颈上的铜鼓吊坠已换成普通的银链。
“她父亲当年确是被冤杀。” 长老的声音带着沙哑,“侬智高用蛊毒控制她,如今毒解了,该让她自己选去处。”
萧文轩望着窗外的雨帘,忽然明白女帝让他来柳州的深意。有些仗,从来不是靠刀枪打赢的。
次年春,柳州府的梯田里插满了新秧。萧文轩站在渠边,看着瑶民和汉民一起引水灌田,青竹在旁递过奏报:“镇南王说,老挝国王已同意引渡侬智高。”
他接过笔,在奏稿上添了句:“请陛下下旨,在柳州设土司学堂,教授各族子弟读书。”
写罢搁笔,忽然看见远处山道上走来一队人马。为首的内侍举着明黄的幡旗,在新绿的梯田映衬下格外鲜亮。
“萧大人,陛下有旨。” 李德全展开圣旨时,春风卷着稻花香扑面而来,“召你即刻回京,另有重用。”
萧文轩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十万大山,忽然弯腰掬起一捧渠水。清澈的水里映着他的倒影,鬓角竟已添了几丝华发。
“告诉陛下,” 他直起身时,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平静,“待秋收后,臣自会带各族首领的联名信回京。”
李德全愣了愣,随即躬身应诺。风拂过稻田,掀起层层碧浪,像极了大乾朝绵延不绝的疆土。
“王大人,你休要血口喷人!” 萧琰愤怒地说道,“一定是你搞的鬼!”
“萧学士,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 王大人冷笑道,“你说我陷害你,有证据吗?”
萧琰一时语塞,他确实没有证据。
女帝看着两人,心中已有了决断。她知道萧琰不是那种贪污受贿之人,但账目确实出现了问题,必须彻查。
“萧学士,” 女帝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朕会派人彻查。在调查期间,你暂且停职,在家中待命,不得外出。”
“陛下!” 萧琰还想再争辩,却被女帝打断。
“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女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萧琰只得躬身领命:“臣,遵旨。”
回到家中,萧琰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他知道,这一定是王大人搞的鬼,但他却没有证据。他坐在书房,一筹莫展。
青竹看着他,安慰道:“公子,您别太着急。陛下英明,一定会查清楚事情的真相的。”
萧琰叹了口气:“但愿如此吧。可如今,我被停职在家,什么也做不了。”
“公子,或许我们可以自己调查一下,看看是谁篡改了账目。” 青竹说道。
萧琰眼前一亮:“对,我们可以自己调查。青竹,你立刻去查一下,最近有谁接触过那些账目。”
“是,公子。” 青竹领命而去。
青竹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他发现,萧琰身边的一个小吏形迹可疑。这个小吏最近突然变得出手阔绰,而且经常与吏部侍郎张大人的人来往。
萧琰得知后,心中便有了数。他知道,这个小吏一定是被张大人收买了,篡改了账目。
但他没有声张,而是决定将计就计。他故意放出消息,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小吏篡改账目的证据,准备上报陛下。
那个小吏得知后,果然慌了手脚。他连忙去找张大人,想要寻求庇护。
张大人见事情败露,也慌了神。他连忙去找王大人商议。
“王大人,不好了!萧琰好像已经知道是我们干的了。” 张大人惊慌失措地说道。
王大人脸色一变:“慌什么!事到如今,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那个小吏,毁尸灭迹,让他们死无对证!”
张大人心中一颤,但也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他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办。”
然而,他们的对话,却被躲在门外的青竹听得一清二楚。青竹连忙回去告诉了萧琰。
萧琰得知后,心中愤怒不已。他没想到王大人竟然如此狠毒。
“青竹,你立刻去通知大理寺卿,让他带人前来,将王大人和张大人拿下。” 萧琰说道。
“是,公子。” 青竹领命而去。
很快,大理寺卿便带领着人马赶到了王大人的府邸。王大人和张大人正在商议如何处理那个小吏,见大理寺卿带人前来,顿时大惊失色。
“你们…… 你们来干什么?” 王大人色厉内荏地说道。
大理寺卿拿出圣旨:“王大人、张大人,陛下有旨,你们涉嫌篡改账目,陷害忠良,即刻将你们收押,听候发落!”
王大人和张大人还想反抗,但很快就被制服了。
随后,大理寺卿又派人抓住了那个小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小吏很快就招供了自己篡改账目,以及被王大人和张大人收买的事实。
真相大白,女帝得知后,龙颜大怒。她下令将王大人和张大人革职查办,打入天牢。那个小吏也被依法处置。
王大人和张大人被处置后,朝堂上的风气为之一清。萧琰也恢复了官职,并且因为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沉稳和智慧,更加得到女帝的信任。
女帝在紫宸殿召见了萧琰。
“萧学士,此次多亏了你,才揭穿了王大人和张大人的阴谋。” 女帝说道。
萧琰躬身说道:“陛下过奖了。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女帝看着他,说道:“经过这几次的事情,你已经成长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变得沉稳了许多。”
萧琰微微一笑:“多谢陛下的教诲和栽培。臣定会铭记在心,为大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女帝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如今北境已定,但国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你要好好辅佐朕,共创大乾盛世。”
“臣,遵旨!” 萧琰郑重地说道。
从此以后,萧琰更加兢兢业业地为大乾效力。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帮助女帝处理朝政,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官员的敬重。
而女帝萧月瑶,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将大乾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北境的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南下。边境百姓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大乾王朝,在女帝和萧琰等一批贤臣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一个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