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人脉,该派上用场了(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当林雪在淮海的泥泞战壕里和李云龙斗智斗勇时,许峰乘坐的国际军列,终于在哐当了十天十夜之后,像一头疲惫的钢铁巨兽,缓缓驶入了莫斯科的雅罗斯拉夫火车站。车门打开,一股夹杂着煤烟和西伯利亚冷杉气息的寒流涌了进来。许峰背着那个半旧的帆布包,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踏上站台的那一刻,他有一瞬间的恍惚。
眼前的莫斯科,熟悉又陌生。
高大宏伟的苏式建筑穹顶,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显得肃穆而庄严。
站台上,穿着厚呢大衣的军官,戴着毛绒帽子的妇人,行色匆匆,脸上带着战后特有的疲惫与坚韧。
空气中,飘荡着俄语特有的卷舌音,和淡淡的伏特加味道。
这里的一切,都和他记忆中的样子重叠,又有所不同。
他记得,上一次他站在这里,还是在卫国战争最惨烈的时候。
那时候的莫斯科,天空被探照灯和高射炮的火光撕裂,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死亡的气息。
雅罗斯拉夫火车站,是运送新兵和伤员的中转站,站台上永远堆满了担架,和一双双年轻而绝望的眼睛。
他曾在这里,送别过无数战友。
他们拍着胸脯,笑着说等打败了法西斯,要一起在红场喝个烂醉。
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永远地留在了大林格勒的废墟下,或是库尔斯克的焦土中。
如今,战争结束了。
城市在废墟上重建,生活在继续,可那些鲜活的面孔,却再也回不来了。
许峰走出车站,站在广场上。
不远处,克里姆林宫的红色尖顶在薄雾中若隐隐现。
他没有急着去联系任何人,而是像一个普通的旅人,沿着宽阔的街道,漫无目的地走着。
他路过国家历史博物馆,墙体上还残留着弹片刮擦的痕迹。
他走过莫斯科大剧院,门口的海报上,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昭示着和平的回归。
他在一个街角停下脚步。
这里曾经是一家小小的面包店,他和他的小队,曾经用缴获的一块德军黄油,在这里换了半袋子黑面包,那是他们那一个星期里,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如今,面包店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国营书店,橱窗里摆放着领袖的画像和著作。
物是人非。
许峰在无名烈士墓前站了很久。
那不灭的火焰,在寒风中跳动着,像一颗永不屈服的心脏。
他没有敬礼,也没有默哀,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想起了大别山那座无名的小土坟,想起了林雪靠在他肩头,轻声说“他们都会被记住的”。
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这样的牺牲,变得更有价值。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莫斯科的夜晚,比哈城还要寒冷。
许峰找了一家不起眼的小旅馆住下,房间里有一股潮湿的霉味。
他从独立位面里取出一些肉干和清水,简单地填饱了肚子。
他躺在吱呀作响的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
周保中交给他的任务,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上。
“空手套白狼”的计划,说起来豪情万丈,但执行起来,却千难万难。
他手里唯一的筹码,就是那个“苏维埃英雄”的称号,和一堆画在纸上的农业蓝图。
苏维埃人不是傻子。卫国战争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今自己也在勒紧裤腰带搞重建。
他们凭什么相信一个空头的承诺,把宝贵的机器设备,赊给一个一穷二白的邻居?
他不能直接去克里姆林宫,也不能去外交部。
那些官僚们只会按章办事,看到他的“赊账”计划,恐怕会当场把他当成骗子轰出去。
他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绕开官僚体系,直接和决策层说得上话的人。
一个足够了解他,并且愿意相信他的人。
许峰的脑海里,开始飞速地闪过一个个名字。
那些在战火中与他并肩作战过的苏军将领,那些在情报战线上有过交集的格鲁乌特工。
最后,一个名字,定格在了他的脑海里。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别尔津。
格鲁乌的一名上校。战争期间,他曾是许峰所在敌后渗透小队的直接联络官。
这是一个典型的苏维埃情报官,精明、务实,信奉利益交换,但骨子里,对真正有能力的战士抱有敬意。
更重要的是,伊万曾欠许峰一个人情。
在一次深入敌后的行动中,许峰为了掩护他撤退,独自引开了一支德军党卫军巡逻队,身负重伤,差点死掉。
伊万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而且,以他现在的位置,一定能接触到许峰需要的信息和人脉。
第二天一早,许峰没有去任何官方机构,而是去了位于阿尔巴特街的一家旧书店。
这是他和伊万曾经约定过的一个紧急联络点。
他在书架上的一本《战争与和平》里,留下了一张夹着半片白桦树叶的纸条。
做完这一切,他便回到了旅馆,静静地等待。
他等了整整一天。
直到第三天傍晚,房门被轻轻敲响了。
三长两短,是约定的暗号。
许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穿着灰色风衣,头戴礼帽的中年男人。
男人身材中等,面容普通,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