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快!速招维安入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一场大战的落幕竟然是以闹剧般的形式落幕。

    几乎在同一时间,双方都宣布【中条山会战】结束,重庆的报纸上赫然刊登着【中条山大捷,税警总团全歼日第33师团于王屋山】。

    这场胜利来得太关键了,在黑暗的年代里,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人们知道中条山大溃败吗?

    知道!

    汉奸们早就将消息散播出去,目的就是瓦解抗战的信心。

    我们以为的至暗时刻是那瞬间希望破灭带来的黑暗,可真实的情况却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人们始终在轰炸的恐慌中度过,今天一家三口遮风避雨的片瓦之地,明日可能就是城市的废墟之一。

    而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或是天亮之后便再也没见过,亦或是披麻奔丧的外甥跪在家门口喊一声:舅舅,我妈去了。

    曾经繁华的街道早已化作瓦砾,那儿时熟悉的老字号如今只剩焦黑的顶梁柱屹立在废墟之上,却再不见门口吆喝的阿爷。

    可那些官员家中常年灯火通明,甚至大轰炸期间,行政院高官们仍然在家中打麻将,往往一晚上就要输掉一个连乃至一个营的月度军费。

    那外宾招待所内的洋酒与黄油甚至是从HK空运而来,每月消耗不计其数。

    张发奎在3月回渝述职的时候,一日之内竟然要奔赴多处宴请之地,无暇正务,推脱不得。

    希望么?

    百姓们只是努力地活着,依靠仇恨麻木地活着。

    或许,还是有那么点希望的。

    只要报纸上出现豫北、沈复兴、税警总团几个字,就仿佛冬日野外划破空气的火柴,在人们心头点起一盏暖暖的希望之火。

    委员长已经下令,打麻将枪决!

    夫人带头“实践”新生活运动。

    可仍旧不能解决问题,有人甚至给委员长进言:不要把这些人逼到对面去。

    对面是哪里?

    自然是汪逆的金陵政府!

    如此言语,让委员长又惊又怒,可一怒之下便只是怒了一下而已。

    累积下来,日复一日的失望摧毁了百姓的希望,也摧毁了他们的灵魂。

    到那时,才是真正至暗时刻的降临。

    一场大溃败中的胜利,国耻之下的遮羞布,被盖在了第一战区的身上,也被盖在了委员长的身上。

    亡国论?

    尽管已经没有了汪逆公开鼓吹亡国论,胡适的文章也不能发表在国内的报纸上,但不少人已经开始与金陵暗通款曲。

    电报、信件往来几乎从不断绝。

    这种情况下,陈布雷给委员长提出建议,对于这场胜利,一定要庆祝。

    而且要大办特办!

    次日,重庆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庆祝这场黑暗中的胜利。

    有心之人将委员长的画像高高举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仿佛这场胜利是在委员长的指挥下获得的。

    可.可你别说,一场政治作秀意味十足的游行,却偏偏带来了极佳的效果。

    人们高喊委员长万岁,驱逐鞑虏,抗日救亡穿城而过。

    希望,是战争年代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将士们流了血,高官们发了言,百姓们安了心,似乎所有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便是人类社会。

    而在东京,同样也有一场胜利游行,孩子与女人、老人们走上街头,年轻的学生冲在最前面,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他们为军队的胜利而高兴,为父辈们的努力感到骄傲。

    至于牺牲的支那人?

    那是什么?

    那里的人们是落后、愚蠢、野蛮的代名词,而那里的官员腐败、软弱、混乱!

    可如果你翻开明治维新之前的教科书,就会看到另一副嘴脸。

    镰仓时代的传统启蒙教科书《童子教》被视为“道德教科书之王”,一直沿用到明治初年。

    书中记载了许多华夏古代刻苦学习和尽孝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孙敬头悬梁”和“孙康积雪夜读”等,以此教育后代儿童要勤奋学习和孝敬父母。

    在那一时期,“慕华”和“尊儒”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处于主流位置。

    很明显,这些畜生没好好读书。

    如今的少年们,高举着【得胜中原】【祝皇军大捷】等字样的旗帜,挥舞着膏药旗,喊着“板载”的口号带领老人与妇女们前行。

    战争到底是什么?

    他们并不清楚。

    战争会带来什么?

    他们也不清楚。

    他们只知道,书里那些卑劣、野蛮、愚昧的支那人死了。

    他们跳跃着,高呼着,欢笑着,直到等来一纸红色的征兵信。

    南下的策略已经定下,陆军本部根据目前的动员情况,准备再次扩大征募的年龄。

    原先的18-25岁适役年龄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内阁已经下令,要求40岁以上、45岁以下的结束现役的男子再次服兵役。

    也就是那些参与过918事变的老兵们,现在要重新换上军装,走出工厂,拿起他们的武器,回到他们曾经侵略过的土地上。

    不仅仅如此,就连18岁的年龄也无法保障。

    男子一旦达到17岁,也会强制性进行体检之后快速纳入征兵范围,送到新兵训练营,接受“爱的棍棒”训练。

    陆军计划到年底,完成51个师团又58个混成旅团共计210万现役,加上金陵的伪军,总人数直逼400万!

    这样不仅仅可以应对支那战场的不稳定因素,还有足够的兵力南下。

    如果不是狭小的国土与落后的工业,日寇很可能也会组织起像德意志那样的1000万大军.

    一场大战,双方都在庆祝胜利。

    无论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都对远东的战争感到不可思议。

    以至于他们也弄不清楚,到底是谁赢下了战争。

    倒是夫人准备访美游说的事情,得到了华盛顿的欢迎,他们也迫切的需要计算,到底该如何介入远东局势才能达到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此时此刻

    唯有沈复兴在济源看着低头站在自己面前,默不作声的戴安澜与岳中林。

    “死了?”

    沈复兴只感觉有些好笑,一旁的李宗仁嘴角抽了抽,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沈复兴要修改战报,隐瞒活捉樱井省三的事实了。

    实在是.太过谨慎!

    用王参谋的话来说,那就是“沈公自有决断”。

    如今看起来,他沈复兴是对这些骄兵悍将了解甚深啊。

    岳中林面色难堪,但他也不敢隐瞒:“确实是死了,此獠被俘之后言语龌龊,手下人一时气愤不过.”

    “一时气愤不过?”沈复兴点起一支烟:“谁干的?”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